第3頁(第1/3 頁)
想到此他不由得生起一絲慚愧。然也不過是片刻而已。他策馬跟上,劉備在前,正望著夕陽,悠然迎著晚風,舉鞭對著那落日:&ldo;孝直,你瞧:日落西山之後,便是月上東山。水之廣袤,永遠是魚之所難測。昭陽再如何光耀,也追不及夜晚月華之動人。然而魚水相得,日月重光,相隨相逐,才成就世間之生動華美。&rdo;
法正又是怔然。難道,諸葛亮之心思,主公也難測?諸葛亮之光芒,主公也自認追之不及?可細思其中之言,又非如此。劉備自比為昭陽,自許為光武帝,而將諸葛亮比為月華。這日月相替…顯然,有將身後事相托諸葛亮之意。
劉備笑著回頭,見法正低頭沉思,他便策馬過來,拍了拍法正肩頭:&ldo;其實啊,孤不懂治國理民,所以都交給孔明去做了。孤要他放手去治理這國家。&rdo;
&ldo;臣不信,&rdo;法正笑道:&ldo;主公是做過縣尉,縣令之人,最是懂得民心。安能不懂治國理民。&rdo;
&ldo;懂得民心哪夠啊?必須懂法治。&rdo;劉備笑:&ldo;秦孝公一代雄主,懂民心吧?沒有商君,秦國能富強嗎?&rdo;
法正笑著搖搖頭。
&ldo;可是,孔明不是商君,孤也不教他做商君。&rdo;劉備輕聲一嘆:&ldo;商君刻薄如冰,孔明卻溫厚如水。上善若水,謙和中自有剛強之氣。商君想來不懂,滴水也能穿石,何必定要冷峻如冰?&rdo;
說起商君…
法正思及,制定《蜀科》之時,雖雲諸葛亮,法正,李嚴,伊籍四人一起參與,但實際上制定決策都是諸葛亮所作。說來很像當初商君制定秦法之時。商君外來士子,治國獨斷專行,秦孝公全權信任。不過當時孝公自己便是秦人。他賦予商君權力,國人自然沒話好說。
而劉葛君臣卻都是外來人。外人治蜀,不得不參考本地人的意見。因此李嚴與法正便是劉葛君臣諮詢的物件。伊籍不過是劉備怕諸葛亮忙不過來,勞累過度,派來幫幫手罷了。
法正原以為自己比諸葛亮瞭解蜀地風土民情。他久居蜀地,算是半個蜀人。可是諸葛亮一番明朗而句句在理的答話,駁回了他的建議,也定下了《蜀科》嚴法治蜀的大體方略:
&ldo;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闇弱,自焉以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矣。&rdo;
他想著,諸葛亮這簡直是要重行商鞅變法。在世家大族早就被劉璋慣壞了的蜀中,不激起動盪才怪。而劉備就跟那秦孝公一樣,只給諸葛亮四個字:&ldo;放手去做。&rdo;
哦不對,後面好像也還說了幾句話…
&ldo;有什麼風浪,孤來承擔。&rdo;
&ldo;凡是軍師說過的,孤這兒沒有不過的!軍師駁回的,不必再來問孤。&rdo;
諸葛亮仰望著劉備,柔和堅定目光不言而喻:
--君以國士待我,亮當以國士相報。
劉備回以自信豪邁的笑容:
--讓孤成為你的依靠,你的肩膀,你的君王。
劉備沒有諸葛亮那麼高,但他不論往何處一站,就是讓你覺得頂天立地,周圍的草木空氣彷佛也因他而肅穆欣然。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天子掌舵,微臣揚帆,同舟共濟,魚水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