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頁(第1/2 頁)
士農工商,律法由士制定, 可想而知, 這個律法會偏向誰。
結果這裡面偏偏出了個唐林, 在他眼裡士農工商皆是民, 所以他很是博愛,找的都是比較平均的一個點。
像什麼有功名的學子犯案可以留情,這個是絕對不可行的,該罰還是得罰。
齊慎之和姚尚書看著唐兼之跟那群學士們唇槍舌戰, 很是安心。
而且還有部分學士幫腔唐林的,完全不會落於下風。
雖然他們也能理解那些學士, 但是吧,這是大寧的國律,不是學子律, 必須要公正。
最後,唐林也煩了,直接說, 既然如此, 由百姓來斷,兩條律法, 在城門由人宣讀,過往行人皆可來定。
而且這人也雞賊, 當天說,當天辦,根本不給學士們準備時間,直接讓人過去了, 結果可想而知……
到了後面,以保公平,唐林將上京府各地都標註上了,隨機抓個內侍抓鬮,抓到就去。
雖然在訊息傳開後,有許多學子都來了上京府,但到底比不上百姓勢大啊!
別提還有學子中的叛徒存在,雖然好處有,但是唐尚書也說了,士農工商皆是寧朝百姓,公平二字才是最重要的,那話,讓學子們熱血上湧,什麼好處都忘了。
《寧朝國律》重新修訂為六百零六條,內裡包含民生、刑事等等,之後又有《官律》《商律》《吏律》等七部律書,可以說,這幾部書是寧朝律法的巔峰。
而後朝廷要求各個地方官判案時,除了罪證外,一定要在卷宗上寫明相關律法,並由此判刑,雖然此為大儒詬病,卻讓百姓所喜。
修訂國律,用了近三年的時間,裡面的每一條都是眾人的心血。
而且,因為修訂國律的事情,這幾年的學子十分熟悉律法,要不是還有四書五經,恐怕一個個要從儒家變成法家了。
就算是百姓也知道了法律的重要性,就算不識字,但也要聽一聽律法,這樣才不會被人坑,也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各地治安好了不少。
這主要是唐林的騷操作,讓上京府的百姓參與其中後,他覺得其它府的百姓也有權知道。
每定出十條,就發告示,語句簡單,內裡摻雜了定製時的情形,劇情跌宕起伏,百姓們極愛聽,所以這三年,寧朝各個地方都在講法律。
有個說書的發現,將朝廷的告示改一改,那就是一部好故事啊,於是,他真的這樣做了,然後去茶館裡說,反響很是熱烈……
葉楚山看著弟子,回想起當初那個立志要修改寧朝法律的少年郎。
哪知道這個少年郎竟然真的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他改變了整個大寧對律法的態度。
「兼之,我們師徒兩喝上一盞,以示慶祝吧!」
「老師,雖然律法是改善了,但回想起當初的我,果然太單純。」
「單純好啊,當時你的志向可以立得再大一點,你看,你現在就實現了志向,有沒有太過空虛,要不再立一個?」葉楚山逗著這個弟子。
「壓制世家,清理鹽稅?」唐林還真往上爬了!
「你要是活膩了,直接跟為師說,為師送你一程!」葉楚山見弟子賊心不死,頭都疼了。
「你算算,就你現在改這個國律,成為了多少世家的眼中釘?是啊,百姓們知道律法很有用,所以他們也會反抗了。」
「稅法的告示出來後,那些隱戶自己就站出來了,連帶著那些世家的隱田也出來了。」
「那段日子,一會兒馬車被人損毀,一會兒食物不對,你還想要再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