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第2/5 頁)
妨礙後世的人透過小說對林子軒做出判斷。
所以說,《京華煙雲》中1927年的這段故事不好寫,他甚至想就這樣突然結束。
林子軒的思緒有點煩亂,便放下筆,走出船艙,來到甲板上眺望大海。
四月的天,不冷不熱,海風吹過,帶著鹹鹹的味道,朝著遠處望去,還能隱約看到小島的模樣,這裡是印度洋。
站了一會,心情放鬆下來,煩躁的情緒逐漸遠去。
他忽然想到很多年後肯定有人為他寫傳記,不知道會寫成什麼樣子。
是正面角色還是被批判的反派,是受人敬仰還是被人詆譭。
多年後世人對他的評價取決於此時此刻他的做法,或者說他的態度,他寫的小說等等。
只是,這一頁的歷史該如何書寫?
林子軒想了想,決定不去想以後的事情,按照自己的心意來,如此才是真性情。
如果後世真有關於他的傳記,他希望傳記的名字叫做《民國大文豪》。
在郵輪上,空閒的時間很多,除了寫作,就只有和人聊天了
徐至摩和鬱達浮兩人都是這個時代文壇的佼佼者,雖然性格不同,卻很談得來。
這一年多來,徐至摩在北平,鬱達浮在廣州,林子軒在上海,三人生活在三座城市裡,自然有各種不同的見聞。
北平的高壓統治,廣州的國民革命,上海的風雲變幻。
三個人就是三個世界,也是一個微縮的中國。(未完待續。)
第三百六十三章 一本小說引發的風暴
在前往英國的郵輪上,三人談論了很多話題。
他們是中國文壇的中堅力量,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看待世界的眼光區別很大。
他們的交流非常坦誠,彼此交換了各自對國家、對文學、對生活的看法。
有激烈的爭辯,有會心的笑容,有慷慨悲歌,有意氣風發。
或許是因為郵輪是一個私密的空間,雙方的關係還不錯,所以說了很多平時不會說的話。
三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次極為重要的交談。
在一次頗為盡興的辯論後,鬱達浮提議以後把這些有意思的話題記下來,既然是在去西方的路上,那不如就叫做《西遊記》。
這個名字倒是和他們此行的目的有些貼合。
唐僧到印度取經,是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文化交流,他們到英國辦書展,同樣是文化交流。
只是一個是引進來,一個是走出去。
這個時代,國內的出版社一直注重的是引進來,翻譯了大量的西方著作,卻很少走出去。
這和中國人的不自信有關,覺得作為弱國只有學習強國的知識,而不是推銷自己的文化。
鬱達浮說的是戲言,沒想到卻變成了現實。
這部散文形式的《西遊記》在十年後由鬱達浮整理而成,成了後世學者研究他們三人思想的主要資料,也是現代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文學著作。
其中對民國時期人物的點評極為精準。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對中國時局的分析和把握,三人的觀點儘管不同。卻很有研究價值。
在這部《西遊記》中,林子軒堅持日本一定會侵略中國。是中國的大敵。
這和他寫的《1984》一樣,都像是對這個世界的預言。讓後世的研究者們佩服其超越時代的眼光,不愧是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1927年4月20日,美國紐約,《1984》正式發售。
出版社對這部小說極為重視,林子軒已經用事實證明他是一位暢銷書作家。
而且,這部小說的內容極富有爭議性,在出版社內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