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連理書落地,圓周率出爐(第1/2 頁)
世人皆知,周幽王昏庸。 虢石父等人看著天子長大,自然知曉其六藝之根底。 祭公墩被問起時,必然會選擇如實相告。 虢石父斷然不會相信。 這便猶如耄耋鐵匠,突然向舞姬詢問,自己如何才能變美。 祭公墩肯定百口莫辯。 以違背常理之事實,實施挑撥離間。無論如何解釋,均無法澄清真相。 姬宮湦所問九數,又需要耗費時日測量。 如此一來,更會加深虢石父對祭公墩之猜忌。 內史冂下意識提起筆刀,想記錄此事,卻發現難以言明。 這分明便是一樁大事,偏偏事實又顯得如此微小,小到令人忍俊不禁。 姬宮湦望向內史冂:“內史神情為何如此扭捏怪誕?” 內史冂道:“大王所行之事,令臣無從下筆。” 姬宮湦嘴角微翹:“內史秉筆直書即可。” 內史冂犯難道:“莫非要寫大王離間虢石父與祭公墩?” “史家之言,當據實而錄!若透過揣摩人心,便作出善惡之判定,豈不是有失偏頗?” “臣險些誤入歧途,多謝大王指點明津!” 內史冂說完,揮動筆刀。 五月,王問祭公墩,有徑為二,其圓為幾何。 三日後,六月初一。 王城異常平靜,姬宮湦正耐心聽著宗國公姬黁奏報。 申侯使者為大夫呂章,聽聞周王室將婚配者定為姬餘臣,起初頗為微詞。 宗國公姬黁道:“姬餘臣乃宣王之子,大王之弟,現為莫國侯,身份何其尊貴也。” 大夫呂章直言不諱:“申侯本意,乃鄭伯之子姬掘突也。” 宗國公姬黁質問:“爾等為何不在連理書言明?” 大夫呂章忙道:“在下曾向宗國公當面訴說。” “吾老矣,不曾聽聞。” “那該如何是好?” “而今連理書落定,並告祭周室太廟,吾等已派人傳訊姬餘臣。” “可還有轉圜之地?” 宗國公姬黁不由得惱怒:“宣王之子,竟不及宣王之侄呼?” 大夫呂章頓了頓:“宗國公息怒!事到如今,在下只能傳書申侯,稍後再多定奪。” 宗國公姬黁撂下連理書。 “申侯若有異議,吾便讓姬餘臣出休書,再次告祭太廟,以還其女歸申。莫國路途遙遠,至少需耗費半年光景。” 便在今早,大夫呂章收到申侯答覆之書信。 申侯對此竟無異議。 宗國公姬黁整理好一應文書,便立即趕到百花林,向姬宮湦報喜。 “啟稟大王,莫國毗鄰燕國北地,距鎬京兩千餘里。姜季荑遠嫁,再也無法涉足王畿。” 姬宮湦忙問:“大夫呂章可知,此為何人所策?” 宗國公姬黁憨笑道:“臣年老體衰,已然記不清,是否曾無意間說漏嘴。” 離宮者頷首:“有勞公叔!” 宗國公姬黁剛想告退,卻聽甲士來報,祭公墩前來覲見。 姬宮湦道:“孤王最近痴迷九數之學,曾命祭公墩代為解惑,想來已有結果,公叔何不留下旁觀?” 宗國公姬黁對此事早有耳聞,便選擇留下。 祭公墩走進百花林時,神情頗為沮喪。 “啟稟大王,臣已量出徑二丈之圓長,為六丈二尺八寸三分。” 姬宮湦滿意地點點頭。 “若徑長一丈,便是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毫。” 祭公墩愕然:“大王早已量過其數?” 姬宮湦微笑道:“以司徒之數,作半即可,何需再去測量?” 祭公墩掐指再算:“果真如此,大王聖明!” “往後再算圓長,以其折算即可。此乃九數之新典,當以司徒之名載入史冊,曰徑墩積為圓長。” “臣叩謝大王恩典!” “孤王還有一惑,有勞司徒再次測量歸典。” 祭公墩欲言又止。 姬宮湦佯裝不明所以:“司徒可是過於勞累,不願再替孤王測量?” 祭公墩自然不敢明言,只能強顏歡笑:“請大王示下。” 姬宮湦問:“何為一畝?” 祭公墩答道:“所謂一畝,廣十步,長十步也。” 姬宮湦悠悠道:“若仍是巍峨大鼓,鋪滿廣長均為一寸之皮貨,所需之數為幾何?” 祭公墩只得用心記下。 雖比圓長繁瑣,道理卻是相通。唯一區別,前者為量,後者為計。 宗國公姬黁在旁道:“臣對九數亦略知一二。祭公可先覓一塊大布,間隔一寸劃線,爾後畫圓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