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想抽空去理個髮。對了,不是說要支援個體戶麼?他就上街向個體戶理髮店走去。(網首發)
李局長上得街來,才拐個彎,就看到左側有個小店,掛著一塊“新風理髮店”的招牌。他剛跨進門,還沒來得及欣賞店裡的陳設,一個手拿推子、身穿白工作服的後生就轉過笑臉來招呼:“同志,你理髮?請坐,那邊喝杯清茶,稍候片刻就輪上了。”老李是個有心人,理髮兼調查,公私兩遍,何樂而不為!他往少發上一靠,便和小師傅閒聊起來:“你這理髮店是什麼時候開張的呀?”“去年年底領的開業執照。”“生意怎麼樣呀?”“還可以。逢上圩日、星期天就熱鬧多了。”老李點點頭,又問:“周圍的人對你們這些個體戶,都有些什麼議論呀?”
這一扯不打緊,卻拉扯出一樁“公案”來了。原來小師傅姓郭,名叫啟新,見這位同志態度和藹,言語親切,一副挺關心個體戶的樣子,便竹筒倒豆地把心裡話都說了出來:“現在政策好是好,就是有些當幹部的思想不通,把個體戶看扁,看歪了,說我們個體戶姓‘資’,不姓‘社’!同志你不信,我給你說個眼前的事。”
於是,郭啟新替別人鳴起不平來了。原來就在這新風理髮店斜對面,也有一家個體戶,那是一間專修雨傘的小修理店,店主人是一位二十剛出頭的大姑娘。這姑娘論人才,論人品,誰不道是“蓋全街”!可最近和她的男朋友吹了。據說,不為別的,就因為男方的家裡嫌姑娘是個個體戶。聽人家說,那做爸爸的還是縣工商局的幹部呢!
說著說著,輪到老李理髮了。他坐在轉椅上,面對著大鏡子,心裡轉開了:這小師傅說得對,要讓黨的政策為每一個幹部所瞭解,讓每一個幹部都成為群眾利益的代表者,可真不容易啊!那位“棒打鴛鴦”的爸爸是誰呢?老李把局裡的幹部逐個掂了掂,心裡還是沒個底。
回到家裡,他馬上動手做了兩件事。第一件就是請分管人事的副局長老陳來商量一下,怎麼做好本局幹部的思想工作;另一件是給那位叫郭啟新的小師傅寫封信,就說自己——一位老幹部,支援他,也支援那位修雨傘的姑娘,還有,約個時間,請郭啟新來家裡坐坐,和他交個朋友。老李想好了,就坐到桌旁,動筆寫起信來。
信剛寫到一半,門“吱呀”一聲開了,來人正是副局長老陳。老李便把理髮店裡聽到的事跟他說了,最後,著重加了一句:“看起來,局裡還有個別幹部對黨的政策領會得很不夠,我們領導的有責任哪!”老陳聽了,點點頭,卻說不出更多的話來。老陳在局裡是老李的得力助手,碰到重大的事情,總是你呼我應,一唱一和,配合得很好。可今晚怎麼了?正要動問,只見自己的女兒建明進來了。她親熱地招呼後,便忙著給兩位長輩倒茶、敬菸。(網首發)
李局長的老伴前兩年去世了,現在老李身邊只有這個寶貝女兒。前年安排待業青年,老李不讓女兒進機關、下工廠,卻帶頭讓女兒進了服務行業——當了理髮師,一時傳為佳話。爸爸的思想開通,女兒明白事理,父女倆觀點一致,無話不談。你看,這不是麼,當著老陳的面,老李就徵求起女兒對個體戶的看法來了。建明不知爸爸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先是愣了一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