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志平又回到總公司上班(第3/4 頁)
住了一個年輕人,是財務結算中心的楊君。志平在財務科見過楊君,很穩重,感覺歲數挺大。他一頭捲曲的頭髮,光光的大腦門,闊大的鼻樑下面是一張厚厚的嘴唇,有時會因一句話結巴而漲得臉通紅。
因為結巴他也很少說話,但他總是像個彌勒佛似的笑眯眯,彷彿生活裡到處都是可笑之人在做可笑之事。
晚上志平去房間整理好衣服和書籍時,楊君一聲不吭地看著志平的一大堆書,他像是很開心地遇到一個喜歡看書的同事,從心裡抑制不住的高興。
志平便覺得楊君比在辦公室裡親切多了,看到他從心裡抑制不住的快樂,就比說一大堆話更容易親近。
然後楊君斷斷續續說了他是省銀行學校畢業的,參加工作五年了,志平算算那也跟他差不多年齡吧,一問果然屬龍,只大志平一歲,於是兄弟相稱。
志平看到楊君在看註冊會計師書籍,便問他是考“注會”嗎?
楊君笑笑說現在還不行,需要等他大專畢業。
志平才想起銀行學校是中專,便感慨他一箇中專生,還在努力自考大專和“注會”。
楊君又說其實考不考都不影響他看書,他覺得只有報了名需要考試,才能靜下心來看書,否則他整天就想著跟同事們打牌,他尤其喜歡雙扣升級。
志平不喜歡打牌,便在他的書堆裡隨便翻了翻,會計專業的書籍多,志平看到很難啃的高數微積分也有,可志平有看到很多人文歷史類的書籍,便很奇怪,問他吳晗的《朱元璋傳》好看嗎?
楊君笑笑說:“看起來是歷史,其實是元末明初的社會經濟結構,很多資料很有意思。”
志平便大吃一驚,他雖然沒看過這本書,但他知道吳晗是歷史學家,這本書按說也是歷史類的,但楊君卻看出了社會學。
便問楊君:“你讀書時偏文科還是理科?”
“小學時數學成績好,初中語文也上來了,現在不偏科。”
志平很佩服,便說:“有一種人是文理並重的,在生活中表現出有歷史學者的淡泊通透。也有很強的邏輯思維,按部就班,不慌不忙。”
楊君一聽就笑得抬不起來頭,說:“文理並重的人是有,你認為學歷史的人通透,事實上是吊兒郎當。而學數學的給人印象人往往很刻板。”
志平於是想起一件關於數學家的故事,連忙說:“是的,有個數學家養了兩隻貓,一大一小,有一天他特地給兩隻貓開了兩個門洞,大貓進出大洞,小貓進出小洞。他的僕人看到後說,為什麼小貓不能鑽大洞呢?”
楊君一聽,更加笑得樂不可支,他半天才抬起頭來說:“數學思維就是這樣的,一是一二是二。但數學說到底還是一種大美,是簡約的美。數學是用最少的辦法把事情辦成,所以數學的大美就在於簡單,有效。可你剛才說的大貓小貓的事,又確實是數學家最容易考慮需要打兩個洞的。”
“那不是很奇怪嗎?”
楊君點點頭,他說文學的美是加法,是繁榮多變和不確定的美,但數學是簡單到極點的美,也是肯定的美。
“那文理還是相反的了?”
“不是相反,而是相輔相成,你看看這本《朱元璋傳》,用文字來講述那段歷史,肯定是文科生。但又把元末明初的社會說的透徹,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城市,鄉村,人員結構,方言俗語,農業基礎,城鄉的二元結構,都要靠強大的邏輯思維去引用,考證。所以說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的。能把歷史寫的不枯燥,需要文采。又把歷史說的脈絡清晰,也需要很強的邏輯思維。所以,不要偏科,有表達能力,有思維清晰才是王者。”
志平聽得發愣,想想也確實如此。楊振寧從美國回來,還津津樂道他的高中語文試卷考了90分,作文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