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溫馨的港灣(第1/4 頁)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新陽城是一個整整超過六十萬人口的縣城,始建於清乾隆三年。自清代乾隆年間以來,新陽豐衣足食,商業日益昌盛,國泰民安。這裡也是著名僑鄉:華僑逾五十萬,主要旅居東南亞的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這裡的旅遊業也相當發達,每年港澳臺和旅居華僑的遊客所帶來的收益佔總收入的八成以上。在改革開放浪潮的湧動中,新陽漸漸步入商業化城市的建設,看看穿過新陽的汶水河兩岸的景色就知道了,豪華別墅層出不窮,城市規劃井然有序。再看看近年來,各超級市場拔地而起,肯德基、麥當勞、好又多等元素的加盟,成為新陽又一朝氣蓬勃的新景象。逛街的男女老少也在追求時尚,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放眼望去,如今的女孩子個個都穿起了惹火的短裙和露骨的背心,頭髮的顏色和造型也跟著時髦起來了。在某個街角,要不是仔細觀察,真的很難發現這就是新陽。
表面上看起來這是一個富庶的地方,實際上這裡是全省首屈一指入不敷出的貧困縣,貧富差距非常嚴重。
我們先來想象一個場景:這裡四面環山,有一座類似“四合院”的大瓦房,屋簷的幾塊瓦片不知道什麼時候被風吹落在地上了;天井和牆壁是沒有用水泥刷過的,有些殘舊的牆壁上掛著幾隻燕窩,此刻早已人去樓空,只留下燕子白色的排洩物,在地上堆成一大片,和廳堂泛著淺綠色的苔蘚形成鮮明的對比;再看看天井被凜冽的寒風掃蕩過後剩下的一些小草,已經沒過腳踝,天一下雨,雨水從南牆上面破瓦的縫隙中滲進去,被雨水沖洗過的地方,早已揶揄成一片;還有就是門口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長了一棵龍眼樹,它幾乎快撐破突出的屋簷了。孤立的屋子四周雜草叢生,原來通往的小路也失去了昔日的寬敞和平坦,坑坑窪窪的路面上長滿了野草……
我們很難想象,這確實是存在的。這是一個家,是林健杭的家。傳說這裡經常鬧旱災,所以人們管它叫“旱窩”,而林義東家與林健杭家相隔一條公王河,處於低勢,經常鬧水荒,因而得名“水窩”。
近幾年來,大家都往縣城搬家了,所以這裡基本上沒有幾戶人住在這裡,只是逢年過節有根的人會回去拜拜祖先,熱鬧一番。雖然現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但是林健杭一家為了讀書而欠下一屁股的債,現在也還還不清,就更不用說他們可以搬家到縣城去了,想都不用想。這裡實在是沒辦法住人了,因為這裡已經和現代文明接不上軌了。
唉!儘管人煙荒蕪,但依然還有一大家子人生活在“水窩”。好朋友林義東的家不也在這裡,他的爸爸不也在家種地?
杜小賢過來和林義東打招呼認識之後,大家各自收拾行李,準備下車。坐了五個鐘頭的車,現在大家也應該夠累的了。杜小賢帶著笑臉下車了,而林健杭卻一臉憂鬱,他把問題歸咎於在車上沒有休息好。林義東也帶著他家小孩下車了。下車之後,三人互相告別。林健杭和杜小賢約好星期日一起回廣州,杜小賢樂呵呵答應了。
一下車,便人潮擁擠,好像是在歡迎林健杭回家似的。今天是新陽成立50週年紀念日,喜愛看熱鬧的百姓早已恭候多時,歡呼雀躍了。林健杭的思緒立馬活躍起來,湊過耳朵聽旁人的紛紛議論,才知道今天的大遊行始於縣政府廣場,沿著新世紀富民路走,沿途經過新陽高階中學(即是林健杭的母校),下坡便到了民生律師事務所,穿過國道經過杜氏傢俬企業和徐氏傢俬企業,漫過許多大型企業的商業區,最後與縣人民醫院擦肩而過。
這麼熱鬧的場面怎麼可以錯過呢?李晨凱沒有回家真是可惜了。
林鐵生知道小兒子要回來,早已在人群中靜靜地等待。林健杭一下車,立刻聽到他爸爸在呼喚他:“小弟,這邊哩……”林健杭的眼球在搜尋他的父親。頭髮灰得像枯草,蓬鬆像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