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施裡芬-漢斯計劃(第2/4 頁)
地區獨立,增加我們的盟友,同時激化俄羅斯內部的不安。”
“......你認真的嗎?”
施裡芬的反應自然極為不爽。
儘管他欣賞漢斯,但他本質上仍是普魯士的容克貴族,而在容克眼中,波蘭是必須征服的土地,絕不值得施以仁慈,更不該讓其獨立。
因此,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不僅大規模吞併了波蘭領土,還策劃了一場種族清洗,計劃驅逐該地區的波蘭人和猶太人,以建立所謂的“波蘭邊界地帶”。
不過由於戰爭形勢對同盟國愈發不利,這一計劃很快被廢棄。
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帝國在波蘭佔領區建立了傀儡政權——波蘭攝政王國。
至於波蘭人如何看待德國的這種做法......答案已經不言而喻。畢竟這不過是波蘭會議王國的翻版罷了。
“但請考慮一個事實。我們無論如何都要在法國戰線部署大量兵力,這就導致東線戰場的兵力相對不足。”
那些陰險的英國人和美國人,在他們主導的戰爭題材作品中總是把自己塑造成主角,但實際上,法國才是西線戰場的真正主力,也是協約國的中堅力量。
而德國,卻不得不單獨面對法國的全面進攻。
“當然,英軍也在戰場上,但至少在戰爭初期,英軍在歐洲大陸的遠征軍規模有限,所以這場戰爭初期,德國只能獨自應對法國。”
情報部門正在運作,如果順利,或許比利時也會加入“凱撒聯軍”,但比利時兵力有限,短時間內難以提供有效支援。
“但若能解放波蘭等東歐國家,使其成為我們的盟友,我們便能大大減輕東線戰場的壓力,同時還能騰出手來支援奧匈帝國。”
“即便我們佔領了波蘭......”
“波蘭人會聽侵略者的命令嗎?他們不反抗就已經是萬幸了。”
“......”
事實證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駐波蘭的總督漢斯·馮·貝瑟勒(hans hartwig von beseler)曾試圖用種種手段拉攏波蘭人參軍,但波蘭人給出的回答只有一句話——“滾出波蘭!”
在他們看來,無論是德國人還是俄國人,都只是換了個名字的壓迫者。
再考慮到波蘭民族主義的強烈反抗精神,與其試圖吞併波蘭或將其變為附庸,不如干脆讓波蘭獨立,並扶植德國皇室成員或親德勢力擔任君主,使其成為德國勢力範圍內的衛星國。
不僅是波蘭,其他民族同樣如此。
“在西線,我們牽制住法國和英國的軍隊,同時在東線重演‘坦能堡戰役’,徹底擊潰俄軍,並推動波蘭、烏克蘭等國獨立!”
歷史上,在東普魯士,僅憑區區一支軍團,德軍便擊潰了兵力兩倍於己的俄軍。
若再增派一到兩支軍團,並確保奧匈軍隊在加利西亞戰場不至於崩潰,勝利將指日可待。
“最後,我們再投放列寧,引爆俄國革命,迫使俄羅斯帝國儘早退出戰爭。”
接著,集中力量消滅法蘭西,並警惕義大利倒向協約國。
這,便是全新的施裡芬-漢斯計劃。
當然,考慮到蘇聯的存在,仍有隱憂。但正因如此,漢斯認為,必須在俄羅斯帝國的版圖上扶植更多獨立國家,使其納入德國的影響範圍。
“無法阻止蘇聯的誕生?那就儘可能地削弱它!”
光是失去烏克蘭這片糧倉,蘇聯的國力便將大打折扣,根本無法再現歷史上的強盛。
從個人角度而言,漢斯甚至希望讓擁有巴庫油田的亞塞拜然也獨立,但考慮到德國對該地區的影響力有限,暫時只能先觀望局勢再做決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