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童年(第2/3 頁)
游泳是城裡人的說法,在農村那叫鳧水。
鳧水沒有專門的人教,只要是能漂在水上不沉底就是會鳧水。
潘修禮與小夥伴們一開始都是抱著家裡洗衣服用的木板來學鳧水。先把木板漂在水面上,然後跳到水裡去,雙手扶著木板,雙腳使勁蹬一下水底,整個身體就連著那木板在水面上行進了起來。
等玩的熟了,就慢慢丟掉木板,兩隻手也開始划起水來。
再玩的熟了,就可以換著姿勢來,仰泳、側泳都是特別酷的姿勢。
難度最高的是潛泳。潘修禮親眼見過幾個年齡比自己大的男孩子,在岸邊一縱而下,人就消失在了水下。等過了一會,就在幾十米外甚至幾百米外露出了頭,像極了那蘆葦叢裡會水的野鴨子,讓人羨慕極了。
潘修禮也試著潛水,可每每自己感覺到自己學會的時候,那不爭氣的屁股總是浮出水面來。
那個時候,農村還沒有泳褲,潘修禮穿的都是那種帶有鬆緊帶的大褲衩。
潘修禮的屁股付出水面的時候,大褲衩總是跟不上節奏,依然在水裡適應著潛水。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潘修禮打算不再繼續學潛水了。
鳧水是夏天的事,往往也只有男孩子在玩,女孩子很少下水的。
冬天的池塘更精彩,那時候天很冷,經常下大雪,池塘水面也結了厚厚的冰。滑冰便成了一項很有趣的活動。
常規的玩法就是在冰上跑一段,然後突然停下,身體就會自動滑出一大段距離。
升級一點玩法就是上一把椅子,一人坐著,另一人推。推上一段距離後,使勁再一推,送出那人去。椅子就會在冰面上滑出很遠,小夥伴們不禁喊出了歡樂的叫聲。
水裡的玩夠了,還可以到岸上去玩。
麥子是夏天收割的,天氣炎熱,雨水也多。在下雨之前,大人們會拼命地收割麥子。可是即使收割地再及時,也會有收割不完的時候。
這個時候,大人們會抓緊收割、運送麥扎,與雨水比速度。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勝得少,敗得多。傾盆暴雨將至,人們也只能收起鐮刀去避雨。
雨停了,青蛙呱呱亂叫,大人們也出來了收麥紮了。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也到了。
青蛙會躲在麥扎底下避雨,只要翻開麥扎就能看到一隻,甚至好幾只綠油油的青蛙。
抓青蛙,是麥收季節的一項有趣的活動。
青蛙見到人並不會跑,除非它感覺你要來抓它。青蛙一跳很遠,跳的時候還屁股後面還帶著一條水線,至今潘修禮都不知道那道水線是青蛙身上的雨水還是它的尿。
抓青蛙是個技術活,不是光快就足夠的,還有穩才行。因為剛收割完的地裡都是麥茬子,它們尖銳而分佈廣泛,一不小心就會刺透千層底的布鞋。
潘修禮身形靈活,能夠準確地避開麥茬子,可是青蛙更擅長逃跑,很少有能被抓到的時候。
說起青蛙,農村抓青蛙曾經風靡一時,起因是青蛙腿特別好吃。於是,青蛙腿成了各個飯店的特色菜,二道販子們便紛紛下到村裡來大量收購青蛙。
村民們聽說青蛙都能賣錢,紛紛行動起來,民間智慧也被髮揮到了極致。一時間,晚上用手電筒抓青蛙成了大人們的必修課。
潘修禮聽說,晚上用手電筒照青蛙的眼睛,然後拿一把叉子叉過去,一叉一個準,青蛙都不知道逃跑。
二道販子一開始是論斤收購青蛙,後來發現村民掙錢太容易,就改成論斤收購青蛙的兩隻後腿。
於是,各村就出現了一個盛況:村口挖一個坑,人們拿著一把剪刀,把抓來的青蛙一剪為二,青蛙頭扔進坑裡,青蛙屁股賣給商販。
這股風氣颳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