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臘利彝音轎子形 委會新設立生輝(第2/10 頁)
8年,臘利社群成為東川市的一部分,這個名字成為了它歷史中的一個重要標誌。1959年,社群設立為和平人民公社的一個大隊,這標誌著臘利社群在組織結構上的進一步成熟,村民們團結一心,共同建設家園,激情燃燒的歲月在他們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時光荏苒,到了1984年,臘利社群隨區劃再次調整,歸屬達貝區。1988年,社群性質發生改變,從大隊轉變為村公所,這標誌著臘利社群在行政管理上的新,社群的面貌煥然一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2000年10月,臘利社群正式更名為臘利村民委員會,這一名稱的沿用,彰顯了社群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與尊重,是對歷史記憶的一種崇高致敬。
2007年,臘利社群迎來了一個新的變革,它正式更名為臘利社群居民委員會。這一名稱的改變,不僅反映了社群在組織結構上的進一步完善,也預示著臘利社群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我站在臘利社群居民委員會的門前,心中充滿了敬畏。這裡的歷史變遷,是臘利社群歷史的縮影,它從一個簡單的村莊,逐漸發展成為今天這樣一個具有豐富歷史底蘊的社群。在這裡,每一塊石頭、每一片瓦礫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每一代人都在這裡留下了自己的足跡,留下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我閉上眼睛,彷彿能聽到歷史的長河在耳邊流淌,感受到臘利社群那厚重的歷史底蘊。這裡的每一磚一瓦,都承載著無數人的辛勤付出和夢想成真。我深知,臘利社群的故事,還在繼續,而我,只是其中一個匆匆過客,一個記錄者,一個被這段歷史深深打動的人。
三
文化交融輝
在臘利社群的廣袤土地上,我踏訪了三個各具特色的片區:德茂、臘利、大梨坪。每個片區都如同一幅生動的畫卷,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文化底蘊,繪製出了生活的豐富多彩,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與和諧之美。
首先踏入臘利片區,這裡居民點依山傍水,環境宜人,宛如世外桃源。臘利,彝語中意為“像轎子一樣的村子”,這個名字不僅充滿詩意,更讓人對這裡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充滿了無盡的好奇。臘利社群駐地,始建於民國年間,海拔1360米,四周被鬱鬱蔥蔥的樹木環繞,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畫。據資料記載,臘利村海拔在1200至1300米之間,而臘利片區居民點。海拔為1380米,與社群駐地的海拔高度相近,均位於亞熱帶氣候區,四周環繞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如梯田、溪流瀑布和連綿的青山,這些都為社群增添了一幅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臘利片區是多民族聚居地,漢族、彝族、苗族等民族在此和諧共處,他們的生活方式、服飾習俗、節日慶典各具特色,共同編織出了臘利片區絢爛多彩的民族風情。
隨後,我來到了德茂片區,居民點位於山間的一塊凹地上,四周竹影婆娑,清新宜人。德茂,彝語中意為“村子上邊凹地竹子多”,這個名字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這裡的自然美景。德茂片區同樣歷史悠久,始建於民國年間,居民以漢族和彝族為主,他們勤勞樸實,和睦相處,共同守護著這片美麗的家園。周邊的東川高階中學、東川人民醫院等建築,不僅是社群發展的見證,也是居民文化交流的溫馨場所。
最後,我來到了大梨坪片區,位於社群駐地東南方。該居民小組緣於遍地麻櫟、地勢平緩而得名。大梨坪片區海拔1580米,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落。這裡的漢族和彝族居民雜居,他們共同生活在一片青山綠水之間,形成了一幅和諧的鄉村生活畫卷。
在這三個片區中,我不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賜,更深刻地體驗到了臘利社群獨特的民族風情。每一個片區都有其獨特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