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2/4 頁)
表演的。這不明明是為貪財而獻技、希望向我討賞的嗎?這種人實在可氣!”
於是宋元君命人把那個會“燕戲”的蘭子抓了起來。宋元君本來打算殺了那個人,後來又覺得他並無什麼大的罪過,只把他關了一個月就放了。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一個只憑自己的喜怒來決定人的價值的昏君,在處理國家大事上必定是沒有原則的。
第五十九章: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五十九章: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知人事天,莫若穡。夫唯穡,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筆者字面理解
知人事天,莫若穡。
治理人民要順應道德規律,最重要的是要抓好農業。
夫唯穡,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只有抓好農業,人民不愁衣食就可以服從於國家大局的利益。人民都服從國家利益了,就是廣泛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人民都行善積德了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沒有辦不成的事,就可以長治久安。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長治久安就是治國之道。有了治國之道,國家就可以確保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這就是根深柢固、長生久活的道理。
筆者感悟
老子在這一段裡闡述了長治久安的治國之道。在農耕文化時代,要想國富民強就要從農業抓起,農業搞上去了,人民就可以衣食富足,物質文明瞭就可以弘揚道德,道德弘揚了就可以長治久安。
兩千六百多年前,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說過這樣一段話:“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在管仲的治理下,當時的齊國經濟得到了傲視其它各路諸候的飛快發展,為齊桓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以食為天”也成為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特別是在饑荒的年代,這句名言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而在改革開放幾十年之後,飢餓與窮困逐漸離我們遠去,“民以食為天”的現實意義也隨之減弱。
漢朝司馬遷在寫《史記—貨殖列傳》時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如今的形勢之下,管仲這段有關經濟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的論述再次受到關注。
賈誼《論積貯疏》
賈誼《論積貯疏》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十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嬴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