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熱火朝天的建設(六)(第2/4 頁)
量不多,總共只有20把。但幾百畝粟田要收割,按照去年用石刀一個個地收割粟穗,那至少得割到明年了。所以用部落裡為數不多的鐵塊,緊急打造了幾十把鐮刀。
鐮刀打造起來對現在的熊山等人來說,很是簡單,只要將一小塊鐵錠敲打成薄鐵片,然後再在這個鐵片上用釘子趁熱敲出兩個洞,冷卻後可以用釘子釘在木把手上就行,釘好之後,再拿到石頭上磨製,開刃,這把鐮刀就做好了。
今年收割,有了鐮刀的高效,張洪準備讓眾人從粟杆的根部以上10厘米左右處進行收割,提升收割效率的同時,在脫粒後,這些粟杆還能用於冬季燒火做飯、取暖,也能放到牲口圈中,給他們鋪在地面上。
除了鐮刀用於收割,還有連枷,就是在一根長棍的一頭綁上一個可以繞橫軸活動的木板,在將長棍向下揮舞的時候,這個木板可以利用旋轉產生的加速度,重重地拍在粟穗上,從而提高脫粒的效率。這個工具非常簡單,只是畫了一個草圖,熊山等人就知道怎麼做了,這些天,50多把連枷就做好了。
在進行初步的脫粒之後,還要對殘留的粟進行二次脫粒,因為每個人力量、技巧的不同,脫粒率肯定也有高有低,這個時候,就需要石磙子出場了。
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在後山用鐵錘、鐵釺打磨了5個長1米,直徑40厘米的石磙子出來。
石磙兩端中心的位置,各掏了一個深約15厘米、直徑12厘米的圓洞,在圓洞內部,緊貼著石壁,圍著一圈厚度在2厘米左右的銅板,這些銅是貿易隊根據張洪的要求帶回的,數量不多,只有300多斤,光是用在石磙上就花了100多斤。
銅板貼著石壁,並且包裹著一根10厘米粗的短木棍,插在石洞裡,短木棍另一端則跟車子的軸承一樣,用麻繩給綁好,供驢子或者依靠人力來拉。
接著是風扇車,由車架、外殼、風扇、喂料斗及調節門等構成,對於張洪和幾個木匠來說,這個玩意的製作稍顯麻煩,但有張洪的指導,沒過幾天也造出了幾個出來。
工作時將糧食放進上邊的喂料斗,手搖風扇,喂料斗下邊就有風吹過,開啟調節門,穀物在重力作用下會緩緩落下,密度小的穀殼及輕雜物被風力吹出機外,而密度大飽滿的穀物直接流出在下邊出料口,這樣,就把糠秕、灰塵與穀物分開。分開後的穀子,經過晾曬後,就可以直接儲存或者加工成食物了。
而為了弄清楚產量到底有多少,張洪在部落原有小秤的基礎上,又設計製作了能夠稱重200斤左右的抬秤,就是槓桿原理,結合小秤的製作方法,製作出來的大臺秤。
張洪在初當族長的時候,就一直注重規範部落裡重量、長度等這些基礎單位,所以一米是按照他手掌的長度的5倍來規定的,3.3米為一丈,一丈十尺,一尺十寸,而每一寸都是3.3厘米;而一斤的重量,則是根據他的感覺而來的,跟後世一樣,一公斤是兩斤,至於會不會影響後世的標準,這個張洪也管不了那麼多,在這個時代,能不能延續下去還另說呢,搞不好後世的標準就會以他的規定來制定。
有了一斤的概念後,部落裡就有了很多標準的小秤,一般是用一塊重2斤的石頭作為秤砣,一根長約60厘米的木杆作為秤桿,在木杆上依次刻著一些刻度。而部落裡的肉條和食鹽的重量,也是用這些秤秤出來的。
接下來的幾天,整個部落的人都在為秋收做著準備,而張洪也是每日早晚各要親自去一趟粟田,看一看粟的情況,防止太早或者太晚收割影響收成。
終於,經過漫長煎熬的等待,張洪終於確定了收割了日期。
巫帶著族中的人舉行過秋收祭祀後,一聲令下,張洪等人帶著幾支分工明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穿過南門,沿著豐樂大道奔向已經金黃一片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