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2/2 頁)
,擺脫了表面這層外衣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rdo;在科幻小說中,這種事物本質的突然顯露,不是在於揭示事物的本質,而是在於揭示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甚至是人類與自己的創造物之間的關係。
二
按照上面的定義,人們在未能擺脫習慣的思維方法之前,就不可能產生科幻小說。首先,他們必須把自己看作一個種族,而不僅僅是一個部落,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國民。在科幻小說中,文化或政治的偏見可能有不自覺的流露,但很少有部落主義;對人類之間爭鬥的勝敗,也不會表現多少歡欣鼓舞的情緒。恰恰相反,科幻小說往往批判戰爭;這種批判可能是轉彎抹角的,也可能是直言不諱的&iddot;民族主義的思想在科幻小說中就更少了。譬如說,災難是普遍性的;事實上,災難往往發生在自己的家門口。例如,像威爾斯的《星際戰爭》所描述的那樣,或像約翰&iddot;溫德姆的《巨型三裂植物之日》1所描寫的那樣,給人以災難迫在眉睫的緊迫感。
【1英國作家約翰&iddot;溫德姆(1903-1969),在1951年發表了這部科幻小說,其中有一種假想的巨型三裂植物,有毒刺,能行走,危害人類。】
對宇宙的本質‐‐宇宙的誕生與毀滅,以及對人類的命運,人們也必須具有更開放的思想。科幻小說中的宗教對信仰持懷疑的態度,儘管也有描寫宗教的科幻小說。例如,阿瑟&iddot;克拉克的《星》(《無限空間》,1955年11月號),詹姆斯&iddot;布利希的長篇小說《良心問題》(1958年,同名短篇小說發表於《假如》雜誌,1953年9月號)。其道理十分清楚:宗教解答了科幻小說所提出的一切問題。在宗教框架內寫成的科幻小說,最終成了說教性的寓言。例如c&iddot;s&iddot;劉易斯的《佩裡蘭德拉》三部曲。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