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5 頁)
志氣
文字是作者表達自己意思的東西。自然,《報任安書》也反映了作者司馬遷情感與意願。
作為被漢武帝蓄養的低等小官,司馬遷並沒有任何建國的功勞,只是漢武帝手上一個可有可無的玩物罷了。因此,一旦觸怒了漢武帝,他絕沒有被饒恕的可能。所以,在觸怒漢武帝后,他被處以宮刑,痛苦不堪。
向來知道,古人是最愛惜自己的身體,並且極好面子的,特別是士大夫們。有的人身體被殘,寧願自殺而死;有的人受了點小辱,終生都難以忘卻。司馬遷受了宮刑,受到了最大的侮辱,死,本來也是他的歸宿。但是,他卻能以極大的志氣堅持不死,儲存自己的性命,繼續寫書。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他卻做到了。
他有著自己的志向,不願屈辱地死去,寧願肩負起屈辱,作出一番大事,讓自己的名字流傳萬世。人固有一死,他選擇死得重於泰山。於是,他以不屈的志氣為支撐,在極苦的環境下,作書以舒憤,終於完成了千古鉅著《史記》。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做到了與他筆下的人物蘇武一樣堅強。
其實,無論人在何種處境之下,人都應無所謂。只要一個人有著天大的志氣,一切的困難就會如同薄紙一樣,一捅就破。只是,一個人卻很難擁有不屈的志氣,很難擁有堅定不移的夢想。
。 最好的txt下載網
4。學會失去
人生不盡是得到,人應先學會失去。
漫長的人生中,人總會失去許多,儘管有許多是自己不想失去的東西。
然而,許多人只會埋怨自己的失去,卻不懂珍惜自己眼前的已有的事物:他們怨恨自己快樂的童年,總是匆匆逝去;他們怨恨自己付出了真情,卻還是與所愛的人分離;他們怨恨自己真心待人,卻被人從背後放箭。。。。。。
他們卻沒有想到,自己並不盡是失去:已過去的童年,他們曾收穫過無窮的快樂;在付出真情的同時,他們也收穫過真愛;在真心待人的同時,他們也曾被人所真誠相待。。。。。。
他們卻企求一直得到。這是明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不失去。
李密能寫出《陳情表》,流傳千古,與他早先“慈父見背”不無關係;魯迅能自小當家,長大成才,也與他父親長年臥病在床離不開。可見,他們能做的只是:珍惜眼前的每一樣東西,並學會失去。
畢竟,失去過,人才能真正長大,人才能學會珍惜。
5。永恆的精神
點點滴滴感人的細節,構築了收藏家張伯駒的輝煌一生。他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寂寞的高峰,為後人留下了無數傳奇故事。現在,已很難再看到他這樣的人了。
為了購買《平復帖》,他花費了千萬塊大洋;為了購得《遊春圖》,他毅然賣掉自己的老屋,籌出220兩黃金。。。。。。然而,他費盡心思,花盡祖先留下的金錢,並賣掉祖屋,只是不想讓中國的國寶流失國外。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他還試圖以一己之力阻止國寶流失海外:被綁架,他寧死也不肯賣掉國寶換錢,贖回自己的性命;怕出意外,他要妻子將國寶縫在被中,頻頻往返於北京與西安。。。。。。這是一個怎樣愛國的人啊,他不愧為真正的中國人。
他身上體現了中華兒女的愛國精神,他為阻止本民族文物外流做了一件有深刻意義的事。
新中國成立以後,他又把自己所有的珍藏全捐給了博物館,沒有為子孫留下半件,只是說:“我看的東西和收藏的東西非常多,跟過眼雲煙一樣,但是這些東西不一定要永遠保留在我這裡,我可以捐出來,使這些寶物永遠儲存在我們的國土上》。”他道出了許多知識分子相同的願望。
他這種精神,應永遠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