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上士聞道,勤能行之。(第2/7 頁)
用開放、謙遜和堅持的心態去追求真理和德行,不被表象所迷惑,方能領悟“道”的真諦,實現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譯文:
上等士人聽聞“道”,會勤奮努力地去踐行。中等士人聽聞“道”,有時會將其放在心上,有時又會遺忘。下等士人聽聞“道”,會大聲嘲笑。如果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之為“道”。所以有這樣的言論:明白“道”看起來好像糊里糊塗;前進的“道”看起來好像在後退;平坦的“道”看起來好像崎嶇不平。崇高的德好像峽谷;最潔白的東西好像有汙點;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像怠惰;質樸純真好像在變化。最方正的反而沒有稜角;最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後完成;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盛大而沒有名稱。唯有“道”,善於開始並且善於完成。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一些事例和故事來進一步理解這一章的內涵。
比如“上士聞道,勤能行之”,就像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他聽聞了治國安邦之道,便一生勤勉,為實現興復漢室的目標鞠躬盡瘁。他深知“道”之所在,堅定不移地踐行,展現了上士的風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比如一些人在學習新知識或新技能時,開始熱情滿滿,但遇到困難或誘惑就容易放棄,不能持之以恆,這便是對“道”的態度若即若離。
而“下士聞道,大笑之”,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時,當時的許多人因為固有觀念的束縛,對這一新的科學理論加以嘲笑和否定。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哥白尼所揭示的正是真理。
“明道如費”,如同愛迪生髮明電燈的過程,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和嘗試,在旁人看來似乎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但他自己明白這是通往光明的必經之路。
“進道如退”,好比一位運動員在突破自己的極限時,可能會在訓練中降低成績,但這是為了調整狀態,積蓄力量,最終實現進步。
“大器晚成”的例子有姜子牙,他早年懷才不遇,直到晚年才遇到周文王,得以施展才華,輔佐周朝建立大業。
這些事例和故事都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所蘊含的智慧,讓我們明白“道”的深邃和微妙,以及在追求“道”的過程中應該保持的心態和態度。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一章白話文:
上等的人聽到道,會努力去實行。中等的人聽到道,將信將疑。下等的人聽到道,會加以嘲笑。如果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明白的道好像不明白,前進的道好像在後退,平坦的道好像很崎嶇。崇高的德好像山谷,最潔白的好像有汙點,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像懈怠,質樸純真好像在變化。最大的方正沒有稜角,最大的器物很晚才能製成,最大的聲音幾乎聽不到,最大的形象沒有形狀,道廣大而沒有名稱。只有道,善於開始並且善於完成。
下面讓我們透過一些例子和故事來深入理解。
比如“上士聞道,勤能行之”,戰國時期的商鞅,聽聞法家變革之道後,毅然投身於秦國的變法圖強之中。他克服重重阻力,堅決推行新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自己也因踐行道而名垂青史。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就像有些人立志減肥,聽到健康飲食和運動的方法,一開始熱情滿滿,但沒過幾天就又回到原來的生活習慣,對道的遵循不能始終如一。
“下士聞道,大笑之”,在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之前,很多人都嘲笑他們的想法,認為人類不可能飛上天空。但最終,飛機的出現證明了那些嘲笑者的短視。
“明道如費”,比如一位創業者在創業初期,不斷嘗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