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社會大學(二)(第1/2 頁)
加林對於書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書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神聖的。在高加林看來讀書不僅是年輕人的人生態度,而且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讀書的價值不單純是追求知識,它還體現在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最重要的是讀書能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陶冶人們的靈魂,治療人們的心理創傷。過去在生活的打壓下,他曾一度彷徨消沉過,甚至都有過激的想法,是書這智慧的大師向他敞開心扉,給他醍醐灌頂,使他精神慰藉。就在他二次被遣返,精神極度消沉的那段時間裡,他便讀了一些傷痕文學,主要有張賢亮的《靈與肉》、古華的《爬滿青藤的古屋》和《芙蓉鎮》、劉心武的《班主任》、盧新華的《傷痕》、張弦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王安憶的《本次列車終點》和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等。 透過讀書使高加林明白了人生的路應該怎樣走?他終於得出了結論,他的人生就應該像王安憶小說裡所揭示的那樣,“人要善於從各種各樣的生活裡吸取樂趣。到哈爾濱就溜冰;到廣州就游泳;去新疆吃抓羊肉;去上海吃西餐……命運把你安排在那裡你就把那裡的歡樂發掘出來,盡情享受。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樂趣吧。”深處黃土梁峁間的高加林,就應該拿起鋤頭,在大地上繪錦繡。 是書籍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給加林展現大山外面的世界,因而他對書就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現在他才真正體會到了,“書籍是最好的朋友。當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遠不會背棄你(都德語)。” “讀書對於我來說是驅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沒有一種苦惱是讀書所不能驅散的(孟德斯鳩語)。”加林認為讀書的過程就是讀者和作者之間進行思想溝通,心靈融合的過程。 小時候高加林讀書毫無目的而言,有啥書看啥書,連環畫可是那時的啟蒙讀物,同學們之間能見到的他都借來讀,縣城電影院門口的小書攤是他上縣必去的地方,一毛錢就可以看六本連環畫。沒有錢他就站在旁邊看別人手上的連環畫。從《一塊銀元》、《活捉黑風》到《曠工怒潮》、《沸騰的群山》;從《我要讀書》、《草原英雄小姐妹》到《閃閃的紅星》、《虹南作戰史》,甚至於外國的《列寧在十月》、《山村女教師》、《看不見的戰線》及《摘蘋果的時候》等,他不知看了多少連環畫。長大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範圍也漸漸擴大了,高中上學期間看了一些大部頭的小說,像《紅巖》、《青春之歌》、《暴風驟雨》、《豔陽天》、《金光大道》、《創業史》等。馬店學校教學的那三年,讀了不少外國文學名著,像《悲慘世界》、《紅與黑》、《茶花女》、《巴黎聖母院》、《變形人》、《老人與海》、《臺絲》、《莫泊桑短篇小說選》等。 有的書他不止讀過一遍,在閱讀時他總覺得自己好像和作者一起探討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奮鬥歷程、情感世界以及認識社會,感悟人生。讀書對他來說那就是一種高尚的精神透析,是靈魂的純潔。因而他常常陶醉於讀書的樂趣之中,有時當身疲無力時,他還用革命導師斯大林一天讀五百頁書的精神來勉勵自己。 每逢天下大雨,建築工地上便停工放假,民工回家的回家,工棚裡睡的睡,玩牌的玩牌,而高加林則穿著泥鞋(膠鞋)打著傘,奔向縣城。加林去縣城除買菸外,就是去縣文化館看書、借書,要麼就去縣街道廢品收購站,在那一堆堆廢紙中尋找自己心中所希望得到的一張報紙或一本舊書,常常會有意外的收穫,淘到自己所需要的書。 在基建隊上班的這幾年,加林淘了不少書,加林選書有個標準,只要品相好的都要,拿回來翻翻看看,有價值的便留下,沒有價值的可以拿去換書;對於雜誌類,凡是《文史哲》、《文史知識》、《社會科學》、《民間文學》、《紅旗》、《百科知識》、《半月談》、《讀者文摘》、《博覽群書》、《八小時以外》、《知識窗》、《大眾電影》、《世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