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愚鈍(第1/2 頁)
我們通常所說的聰明,在專業上稱為智力優秀。智力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感知、記憶能力,特別是觀察力,是智力的基本形式;其二是抽象概括能力(包括想象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其三是創造能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現。智力使人能學習知識,認識事物,適應環境,解決問題和創造發明。愚蠢,即智力低下,理論上則與聰明剛好相反。這些都屬於專業問題。
現實中,聰明和愚蠢是相對的。但兩者在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
聰明的人都知道自己的聰明,更知道別人比自己還聰明。每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夠找到若干比自己聰明的人,把他們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或者學習的榜樣。同時,他們也會比一般人更瞭解自己的愚蠢和缺點錯誤。因為他們瞭解自己,所以他們善於反思自己的愚蠢和缺點,並在反思中勇於改變自己的缺點錯誤和一些他們認為的愚蠢的做法。一句話,聰明人能夠聽取他人意見,並不斷反省自己。
愚蠢的人通常只知道自己的聰明,不知道自己的愚蠢,更不會承認自己的缺點錯誤。每一個愚蠢的人總能找到至少一個比自己還要愚蠢的人,或者至少在某一方面比自己愚蠢的人,來抬高自己,想方設法使自己高大起來。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總是正確,所以也就沒有改正缺點錯誤的必要,因此他們總是錯上加錯,離目標越來越遠。
聰明分大小,愚蠢也一樣。開明大度、不計較個人恩怨得失的聰明,屬於小愚蠢、大聰明,這類人是國家的頂樑柱;工於心計、口是心非、阿諛奉承的聰明,則屬於小聰明、大糊塗,他們通常都是蛀蟲。
如果你覺得某個人聰明並誇獎他,而他臉紅不出聲或者說哪裡哪裡一般般排老三之類,這人或許真的就聰明。當然,聰明不是靠別人說的,而是他的確出眾,是他自己做出來的。
但是,如果你初跟人交往對方說自己很笨很愚蠢,那就千萬要小心了。他可能別有用心。因為,真正愚蠢的人永遠都不會說自己是愚蠢的。之二:傻瓜力量大
一個真正聰明的人,除了本身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素養及學習能力之外,還必須能夠聽取他人意見,能夠不斷反省自己,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這一點很重要。
這看起來很容易,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卻很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往今來帝王多如牛毛,令中學生們記憶起來十分頭疼。應該說這些帝王中大部分都是聰明的。每一位帝王也都希望國家繁榮昌盛,讓自己的豐功偉績流芳百世。但往往事與願違。結果是,昏君多明君少。這是因為他們儘管聰明,卻無法持之以恆地聽取他人意見,不斷反省自己。忠言逆耳。好意見是尖銳的。尤其是涉及到帝王們自身的問題時。大部分帝王們整天處在阿諛逢迎中,一天天的迷失自我。結果是,聰明和愚蠢完全掉了個兒。
聰明的人往往有自知之明。聰明者自知,聰明者自謙。有知足,有不知足。有所愛,有所不愛。有所為,有所不為。爭長久而不爭一時,樂於助人而又自得其樂。
聰明的人大多都有堅強的意志。只要認準了目標,他們總能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直至目標達成。他們做事通常也不會優柔寡斷,必要的情況下,懂得丟卒保車。愚蠢的人或者聰明絕頂到愚蠢的人,則不會這樣。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學家,氣質高雅,是很多女人的偶像。某天,一個女子向他表達了愛慕之情後說,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哲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習慣性地回答說,容我再考慮考慮。
哲學家用他一貫研究學問的精神,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處與壞處,分條羅列下來,結果發現好壞均等,究竟該如何抉擇?他因此陷入了長期的苦惱之中。最後,他終於得出一個結論──人若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