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第2/4 頁)
洛玉山。
洛玉山說:“從我接觸消費者和採購商的情況看,‘個頭大’、‘好看’成為了優質果品的重要標準,在這種標準的引導下,增加種植密度,大量使用化肥,導致土壤酸化,板結,同時,讓水果在一種‘亞健康’狀態下‘生育’,在這種情況下,果品質量如何能好?
在一定的市場範圍之內,因為水果並不是‘剛需’產品,對於消費者而言,好吃又價格適宜,那麼,消費者就會多吃一些,反之,消費量就必然受限。而當市場上水果產能過剩時,果農只能透過降價來處理,如此‘價格戰’打下來,受傷的自然而然還是我們。
水果市場的競爭,己不再是單一品種的競爭,而是某一季節內多品種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面臨‘好吃’、‘好看’、‘價格’等多緯度的競爭,其它優質品種擠壓,這也是導致豐產不豐收的重要因素。
大部分果農的銷售都是依賴收購商,而收購商是逐利的,一旦市場水果量大,那麼,銷售商手中的談判權就處於優勢,對果農壓價就成為首選,其實,這也不能太怪果商,在一個果品大市場,供需關係決定了產品價格,當果農將雞蛋全部放在收購商這個‘籃子’裡時,你只有被動接受的份了。”
“破解‘豐產不豐收’的對策是什麼?”王英瑞又問洛玉山。
洛玉山說:“提升品質是最好的對策,在商品經濟時代,雖然說好酒不怕巷子深己成悖論,但是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和網路平臺的日益親民,這個世界正變得越來越扁平。
水果行業分工細化是一種趨勢,也就是說,種果的安心種好果,銷售就交給專業的營銷人員,但是,當下的實際情況是這種營銷體系尚未建立起來,怎麼辦?我提三點建議:
一是以村、鄉、縣為單位,建立不同品類的果品銷售協會,交納一定的會費,推選有銷售潛質的人來履行銷售職能,採用‘底薪十提成’的機制,在銷售季出去開拓市場;二是引進不同區域市場的果品經紀人,比如有bJ市場、上海市場、廣州市場經紀人,對接各地水果批發市場和大型商超,東方不亮西方亮,在測試中找到最適宜的銷售市場;三是培養或與網紅合作,開闢網路銷售或者直播代貨,進行線上銷售。
水果行業要跳出‘豐產不豐收’怪圈,品牌建設必不可少,而對於一般果農而言,自建品牌不切實際,那麼,可以尋找行業中的龍頭企業或品牌企業,成為其下屬基地,採用該公司的種植標準和產品標準,進行種植和生產,這樣,你的基地既有了技術支撐,在農資等方面還可享受團購價格,果品收購價也相對穩定,銷售就有了更大的保障。
隨著遺傳育種技術的不斷提高,世界範圍內品種交流日益頻繁,優秀的水果品種不斷被發現,果農要經常關注新的水果品種資訊,如有合適的品種,可引進試種,觀察品種習性,一旦試種成功,則可逐步淘汰老品種,長痛不如短痛,走在別人前面,其實,如果我們注意觀察就知道,依靠新品種,打時間差賺錢,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還可以對產品分級銷售,精品果可以採用精品包裝,走中高階渠道銷售;普通果可以對接批發市場或超市;次果可以銷給加工廠進行深加工或給餐館做榨汁用。”
“看來今年咱們村的西瓜是定型了,只要不賠村民們就阿彌陀佛了。”萬鵬飛說。
“賠是賠不了,只是村民們的收入減少了,這會打擊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我建議給咱們村種瓜的農戶經濟補貼,讓他們樂於農耕。”王英瑞說。
“這個補貼比例是多少?”洛玉山問王英瑞。
王英瑞說:“具體補貼標準咱們可以開會研究,我提議在500元左右,如果補貼太高會有人懷有僥倖心理,不好好種植水果和莊稼。”
“咱們村種植西瓜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