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5 頁)
兩石的劑子,張超最後做出了兩千個饃。
張超他們做的這些黃饃饃個頭並不算大,一個饃約五十來克,一兩多一點點。這個大小,跟後世的一個白麵饅頭差不多。
一石糜子面,最後蒸出了整整兩千個黃饃饃。
看著一筐筐的黃面饃饃,大家雖然都很累,可卻又都非常興奮。
“一石糜子面三千文錢,蒸了兩千個黃饃饃,一個饃饃合一文半本錢。”柯十三扳著手指頭認真的道。
“瓜娃,紅豆和大棗也是本錢。”柯五教訓自己的本家侄子太年輕。
“紅豆和大棗也值不了多少錢,豆沙主要是紅豆,紅豆便宜。這裡的豆沙本錢不到一千錢,就算一千錢,那樣一個饃饃也才兩文字錢。”
豆子屬於粗糧,比起糜子還不值錢。就連大紅棗,那也是極便宜的東西。
“三郎,我們一個饃賣多少錢?”
大家都望向張超。這麼好吃的黃饃饃,肯定不能賣的太便宜。可剛才這麼一算,這黃饃饃成本其實很低,甚至比普通的蒸餅還便宜些。
現在糧價這麼貴,一斗糜子本錢三百錢,鬥米都五百錢,一斗豆子也得二百錢。在外面吃頓飯,哪怕就是吃碗湯餅,弄不好都得五十文錢。
平時七娘店裡也買蒸餅,大小跟黃饃饃差不多,都賣到五文一個。
黃面饃饃這麼好吃,不說多賣,起碼也得跟一般的蒸餅一個價吧。
材料本錢一個兩文,如果賣五文錢確實利潤還是很高的。不過張超可不滿足,況且在他看來,成本並不止兩文。
人工本錢還沒有算呢。
八個人幹了整整一天,這些饃饃要賣出去還得要一天時間。因此這人工成本其實還得算上十六個天時。
一天人工成本該算多少?
大唐有規定,百姓每年需為國家免費服二十天役,如果那些不能服役的,則需要按每天二尺絹的數量交錢代役。一匹絹現在值錢五百,二尺絹也就是一百文錢。
一百文錢也就二升米,能換三升多點糜子。
這個標準,肯定是要比民間的普通百姓們的收入高些的。
十六個天時人工,那就等於一千六百錢。折到兩千個饃饃裡,每個增加了零點八文錢成本。
這還沒有算上鹼面這一獨家秘製調料的本錢。
秘製調料成本也不便宜,鹼石等東西都是在藥店裡賣的,因此價錢也不便宜。這一石糜子面,張超用了一升的鹼面,相當於百分之一的配比。這升鹼面用到的材料成本,不算張超的技術和人工,也得五百錢。
張超還擁有的獨家秘製方法,這個東西的價值就不好說了。
獨此一家的絕密性,使得張超就算說他值多少錢都行。
如果不說這個秘方的價值,只論秘方的實際成本,那麼折算下來,每個饃饃的糜子面、酵頭、鹼面、豆沙和人工,甚至算上柴火一起,總共成本是糜子面三千錢,紅豆和大棗兩千錢,人工一千六百錢,鹼面成本五百錢,總共是七千一百錢。
一個饃饃的全部全本能折到三文半多點錢。
“要不咱們賣十文一個?”張超試探的對著老爹道。
老爹把一籠剛蒸好的饃放進一個饃框裡,“貴了。”
尋常外面賣的饃都是五文一個,大家都敢已經習慣了這個價錢。就算有漲落,也是跟著糧價漲落,如果別家饃都賣五文一個,你卻買十文,那大家肯定不會來買你的。別說漲到十文,價格翻了一倍,就算是漲一文,賣六文一個,只怕大家都不一定會來買。
經老爹這麼一提醒,張超也意識到自己確實忽略了自己的銷售物件的心理。
“我說,就賣五文一個。”老爹一語定音。老爹是那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