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茶坊敘舊事(第1/2 頁)
“學生二人一入京便聽說先生住在寧王府上,原本打算立刻前去拜望的,然那時我二人籍籍無名,貿然登門恐有‘攀附’之嫌,又怕考場失利墜了先生的威名,還請先生千萬不要怪罪。”
周老當然不會怪罪,寧王府是將門,周沉和文徽明是文人,保持距離是應該的。
“嶽州一別已有數年,傅院長和幾位學究可好?還有誰參加了今年的春闈?”
文徽明有問必答:“只有學生和子豐兩個人,傅院長說子瑜他們年紀尚小,還要多磨鍊幾年。”
周老贊同地點了點頭:“官場不比書院,你們二人要有心理準備。”
周沉拱手多謝他提醒,苦笑道:“學生還想在書院多學兩年的,可傅院長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怕學生讀書讀成書呆子,將學生給‘趕’了出來。”
文徽明倒是和他有不同的見地:“清北書院裡的孩子大多是流民出身,但不乏有聰明好學的,學生希望能在此次春闈中嶄露頭角,好讓世人知曉書院的存在,為師弟們開路。”
這就是二人最大的不同。
周老一句話就試探出了周沉和文徽明的底細,當下便對他們的脾性有了判斷。
“被‘趕’出來也好,自願參加科舉也罷,你們和書院為世人所知已成定局,不論將來何去何從,始終秉持本心為百姓謀福才是最重要的。”
二人鄭重拜下,請周老放心,他們一定不負重託。
重託談不上,頂多算期望吧,期望他們二人的入仕能讓朝廷和寧王府間的死局出現轉機。
周老眉目和善,端起小二送上來的熱茶長飲一口,大膽邀請:“離傳臚大典還有幾日,你們若得空便來寧王府上陪我這個老頭子說說話,我許久沒去嶽州了,你們和我說說那邊的風土人情,可還如舊?”
周沉和文徽明互相對視,朝賀九思那邊飛快看了一眼,又把頭低下,猶豫著該如何作答。
周老瞬解其意,讓他們不必擔憂:“我已向陛下稟明與你二人相識,只是敘舊而已,不談政事。”
明若昀也看出了他們的顧慮,側目看著賀九思,意在言外道:“師父在王府裡有獨居的院子,不會有人去打攪你們的,您說是吧殿下?”
賀九思就算是個傻子也聽出這師徒二人一唱一和在暗示他什麼了,頓時哭笑不得:“你們把我當什麼人了,我保證不去搗亂還不行嗎,父皇那邊也會派人去稟明。”
然後“這下行了吧?”地回看著明若昀。
明若昀給他一記“算你識相”的眼神,轉頭看向周、文二人:“你們來時和侍衛說是來探望師父即可,他們自會替你們帶路。”
頓了頓又補充:“殿下救下的江染江舉人如今也住在王府裡,師父閒暇時常和他一起探討學問,你們志趣相投,屆時可一同把酒言歡。”
二人感激不盡,然後恍然間發覺,明世子管周老先生叫的是“師父”,而不是同他們一樣的“先生”,或者“老師”。
能拜周老為師,難道明世子“文不成武不就”的名聲是假的,其實他深藏不露?
明若昀當即表示你們想多了,“師父收我為徒是因為他老人家與我外公有舊,和學識無關。”
真是這樣?
文徽明不相信周老會因為裙帶關係收一個無知之人為徒,也不相信有人受了周老的教導還會是一個無知之人。
然這兩點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他都無權追問,且明世子的身份和立場擺在那裡,他深究下去不僅對明世子有害無益,更會連累周老。
他與明世子非親非故,但周老於他有教導之恩,他不能不顧。
“學生想明日便去府上拜望,叨擾世子了。”
明若昀好好看了他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