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拜占庭(第1/3 頁)
羅馬人在挖掘地道,透過牛皮大缸,黑海城能聽到羅馬人越挖越近。
不奴族就是一個妖孽民族,他們城牆上的熱吻炮,能夠射擊遠到六百米,這導致羅馬人的坑道要從六百五十米外開始挖掘。
這個時代,沒有火藥,在地下挖掘坑道,碰到大石頭就會極其麻煩,所以進度非常的慢。
羅馬人,在按照他們的認知挖掘坑道,在他們看來三米深的護城河已經變態了,所以他們的坑道大約是深度在五米左右。
可他們確實碰到了變態,羅馬人一共開挖了三條坑道,可前面的兩條全都被不奴族的護城河淹沒,數百挖掘坑道的羅馬士兵全部被淹死在坑道之中。
最後一條,只能半途再次向下挖掘三米,可這樣巨大的工程量,在這個時代,慢的簡直可以讓人抓狂。
老阿拉什在七月初卻動手了。
這老貨,不動手則已,一動手就直接觸碰到了黑海的核心利益點,那就是拜占庭城。
黑海的海軍現在有戰船七十五條,繳獲的各種羅馬貨船共六十五條。
共擁有船隻一百四十條,滿載的話,一次性可以運送一萬四千人。
老阿拉什在七月一日,凌晨,站在黑海城以北三十里的海灘碼頭上,下令道:“今日,三萬大軍啟程,隨我征戰拜占庭城。讓我們打通博斯普魯斯海峽,搶佔達達尼爾海峽,將所有敵人全部埋葬。讓我不奴族海軍直接前出地中海,在地中海沿岸,全力打擊所有羅馬海軍的運輸線,打到羅馬人乞求和平為止。”
一百四十條海船,展開風帆,甲板上全是出征的戰士,他們將要航行三天,直接抵達黑海的西南角。
海軍部隊將連續運送三次,第一批是一萬披甲部族民,三千輕騎兵;第二批是,一萬披甲部族民,大車和投石機部隊;第三批,是最後的一萬披甲部族民和三千工匠的後隊。
此次西征羅馬,共三萬披甲部族民,三千輕騎兵,一千輛大車,兩百架投石車,外加三千工匠。
他們第一階段將沿著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東側前進,一路向南,徹底打通黑海的出海口,並被圍攻拜占庭。
在公元116年七月的拜占庭,陽光灑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這座古老的城市在羅馬帝國的庇護下展現出獨特的魅力。拜占庭位於歐亞大陸的交匯點,三面環海,北靠金角灣,南臨馬爾馬拉海,其天然的地理優勢使其成為羅馬帝國東部的重要軍事和商業中心。
城市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希臘和羅馬的元素,宏偉的城牆和高聳的塔樓守護著這座城市的安寧。沿著海岸線,繁忙的港口內停泊著來自地中海各地的船隻,商人們在這裡交易著香料、絲綢和寶石,熱鬧非凡。城內的街道兩旁,是典型的羅馬式建築,石板路在陽光下反射出柔和的光芒,偶爾還能看到希臘風格的柱廊和雕塑,彰顯著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羅馬駐軍是拜占庭的重要組成部分。羅馬帝國的軍事力量強大,駐紮在拜占庭的一個羅馬軍團,肩負著保衛帝國東部邊疆的重任。他們駐紮在城市的要塞和軍營中,隨時準備應對來自東方的威脅。羅馬士兵們身著傳統的羅馬軍裝,頭戴青銅頭盔,手持短劍和盾牌,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在城市的高處,可以看到羅馬士兵們巡邏的身影,他們警惕地注視著四周,確保城市的安寧。
羅馬駐軍的存在不僅為拜占庭提供了軍事保障,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士兵們的消費帶動了城市的商業活動,許多商人和手工業者依賴軍隊的訂單生存。此外,羅馬軍隊的建築技術也對拜占庭的城市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城牆和軍事設施都是在羅馬士兵的參與下修建的。
羅馬駐軍與當地居民共同生活在這座古老而繁華的城市中。他們在這裡守護著羅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