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千年老街(第2/3 頁)
橋的東側。”
徐沛沛說,“好勒,待會見。”
兩位美女下車離開後,方宇又等了十多分鐘才好不容易進場停好車。
女人愛逛街是天性,而且一逛起來就沒有時間概念,所以方宇也不著急,慢悠悠的隨著人流進了小吃街。
安興是個歷史文化古城,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以前的城區內分佈著兩橫三縱五條河流,城市依水而建,到處可見小橋流水,青石板路和成排的二層高的木牆瓦房,很有江南特色。
雖經歷歲月的風霜和戰爭的摧殘,但修舊如舊,一直保持著這座古城的風貌。曹子康任縣委書記期間,為了撤縣建市,曾有上級領導提出將安興打造成現代化的城市,但是,曹子康提出的城市發展規劃依然是保護古城,開發周邊的思路。
令人遺憾的是,建市成功後,曹子康退居二線,新任市委書記張發良決意要將安興打造成現代化城市,填河拆橋,大興土木,最後在一片反對聲中,才不得不保留這條穿城而過的河流和河道兩側的老房子。
這條河很長,往東延伸至五湖,往西則是連通東氿(實質上也是湖,只是面積小點而已。),但納入小吃街管委會管理開發出來旅遊的河段不到一公里。去年,市裡搞亮化工程,河道兩岸加固了防護堤,更換了路燈,看上去確實美化了不少。
這一小段河流上,有三座石拱橋。其中中間的那座最大也最有歷史,橋呈拱形狀,整座橋橋身都是用花崗岩石頭堆沏而成,沒使用水泥。橋上修建有涼棚,棚子也是木質結構,未使用一顆釘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小吃街的路不寬,也就兩米左右,路面用青石板鋪設而成,路兩邊是清一色的木質結構兩層高小樓。
阿龍私廚位置比較好,在橋的東側,房子鄰河而建,面朝南。
餐館並不大,一樓一分為二,一半是散座,四張四人位的餐桌和一張可容納八人的四方形方桌,南方俗稱“八仙桌。”另一半是廚房。
二樓有三個房間,一大一小兩個包間,還有一間是阿龍兩口子的辦公室兼臥室。
阿龍全名田玉龍,愛人叫唐巧珍,兩人都是方宇的高中同學。
阿龍家在何紫茹家隔壁的上嶺村,讀高中時,他家家境不好。他的父親是孤兒,小時候得了小兒麻痺症,導致終身殘疾,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因為家境很差,娶了一個瞎子為妻。
阿龍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姐姐田彩花初中沒畢業就輟學回家,幫著父親幹農活養家餬口,供弟弟妹妹上學。
阿龍雖然很聰明,但家庭的困難給了他太大的心理壓力,高考沒發揮好,成績不理想,遇上徵兵,身高一米七六的他,體質好,便應徵入伍,成了一名航空兵。
妹妹田彩萍學習成績好,最後考上了江州市師範學院,雖然不是什麼太好了學校,但當時師範學院畢業包分配,找工作不用發愁。
阿龍入伍第三年,在一次跳傘訓練中,一名戰友操作失誤,遲遲沒開啟降落傘,危急關頭,阿龍沒按規定時間開啟自己的降落傘,空中調整姿勢靠近戰友,將戰友抱住,兩人共用一個降落傘,落地時降落傘掛在一顆大樹上,造成右腳小腿粉碎性骨折,無奈只好退役。
方宇和阿龍兩人關係一直不錯,阿龍高三的學費都是方宇資助的,雖然微不足道,但對阿龍來說已是救命稻草。
阿龍退伍回來第二年,從小一起長大的唐巧珍不顧家裡反對,偷偷和他領了證。生米煮成熟飯,唐巧珍父母也沒辦法,開始兩年,愣是不準唐巧珍回孃家,直到有了孩子,關係才慢慢好起來。
為了改善家庭條件,唐巧珍懷孕後不久,阿龍隻身一人前往東海打工,先是在建築工地,後來跟著一個老鄉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