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香港(第2/3 頁)
長鳳新,指香港三家左派電影公司,長城、鳳凰、新聯。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大批內地電影人南下,開拓了這片荒蕪之地,他們多采取師徒制,一代傳一代,這為港片奠定了夯實的基礎,直接造就了80-90年代的黃金十年。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又派了一批電影人駐紮港島,因為香港是一個對外視窗,需要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
這批人成立了幾家公司,即左派電影,在60年代達到鼎盛,當時香港有國語片四大公司:長城、鳳凰、邵氏、電懋;有粵語片四大公司,新聯、中聯、光藝、華僑。
左派佔其三,實力可見一斑。
長城主要拍社會寫實類的國語片,鳳凰主要拍喜劇國語片,新聯則是走粵語片市場。
後來搞運動時期,上有港英政府的苛刻審查和迫害,下有以“港九電影從業人員自由總會”為代表的右派電影圍追堵截,外部還有臺灣禁令,舉步維艱。
而影響最大的還是大陸,長鳳新被認為是“執行文藝黑線的產物,在港澳及海外大量放毒”,所有人員都要分批到國內學習,創作上要求以塑造工農兵英雄形象為主,院線必須放映《紅燈記》《沙家浜》等樣板戲。
這導致創作萎靡,人才流失,將市場拱手讓人,前期積累的1000萬盈餘也變成了虧損。
等運動結束了,香港電影早已翻天覆地,李小龍橫空出世又迅速殞落,許冠文加冕第一代喜劇之王,邵氏、嘉禾雙雄爭霸,商業價值佔據主導。
左派公司建立的優勢消耗殆盡,這兩年也拍了幾部片,票房都是倒數,等於是百廢俱興。
姚遠坐了一會,從外面進來一位年近60的老先生,容長臉,戴著銀邊眼睛,氣度斯文,正是新聯公司的總經理,廖一原。
他祖籍廣東,生在香港,記者出身,參加過抗日救亡運動,當過《文匯報》的主任,1956年由新聞界轉入電影界,很有影響力的一位人物。
廖一原穿著一身西裝,看了看稀稀拉拉的會議室,也暗暗嘆了口氣。
“先說個事情!”
他坐下來,開口道:“中央發來檔案,廖公(承志)新任僑辦和港辦主任,以後負責我們的文藝戰線工作,廖公邀請長鳳新的相關人員去京城開個座談會,時間在下月底,本月內我要把隨行人員報上去。”
“……”
眾人默然無語,並不期待,大陸風向變幻莫測,他們心裡沒譜,誰知道這次去是幹什麼?
“好了,我們研究一下明年的任務。”
廖一原取出劇本,道:“這是目前收到的唯一一個劇本,叫《歡天喜地對親家》,大家已經看過了,各抒己見來討論討論。”
這個劇本姚遠也看過了。
男主女主是戀人關係,談婚論嫁,但女主的母親想招男主入贅,男主母親堅決不肯,遂讓兒子娶女二。
女二瞭解情況後,主動退出,但男女主的家庭分歧依舊,鬧的不可開交。
某天,倆人外出商議對策時被歹徒打暈,雙方家長以為他們殉情離去,悔恨至極……最後當然是大團圓,有情人終成眷屬。
姚遠沒看過電影本身,僅憑這個故事,感覺中規中矩,導演和演員的作用很大,發揮好了也能打一打。
歷史上,這部片的導演正是王濤,即王天林。
王天林給邵氏拍了很多電影,沒啥代表作,屬於四平八穩,不亮眼,也不會出錯,勝在資歷深厚。
被大吹特吹的《射鵰英雄傳》,王天林掛名監製,實際導演是以杜琪峰為首的幾個年輕人。
沒錯,杜琪峰是《射鵰英雄傳》的導演。
他們都是王天林的徒弟,明顯是師父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