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第1/1 頁)
而與此同時,在基地隔離區內試點種植的樹苗一天一個變化,在短短的十來天內,竟然長大了三倍,這讓沒事就愛在周圍溜達的基地眾人驚訝不已。
之前隔離區一直是讓人躲避不及的地方,直到這些“寶貝”被送過來種上,基地的其他人才有膽子過來看看。
雖說害怕汙染物帶來的不良反應,但對小樹苗們的好奇還是佔了上風,所以這些樹苗成了眾人關注的物件。
平時看見那樹苗上不停變化的顏色,就已經讓人驚訝了,如今再有這驚人的成長速度,讓人忍不住往這邊跑。
就連喜歡經常“閉死關”的那群實驗員,現在也是時不時出來一趟。
不過他們倒不是為了避免滿足好奇心,而是因為實驗室這邊在驗證了這些植物的效果後,由雎時林這個實驗室總負責人牽頭,成立了一個專項組,專門研究這些植物。
所涉及的當麵包括但不限於研究這些植物的培植方法、養護手段、使用方式等,就是……目前進度為零。
看著一分鐘前從某株小樹上取下來的葉片,再看看儀器上顯示著的、與前幾天的葉片資料相比毫無變化的數字,研究組的人陷入了沉思。
“會不會我們檢測方法有問題?可之前送過來的其他樣本都能測出來啊。”
操作裝置的實驗員隔著帽子,忍不住抓了抓自己的頭髮。那位蘇女士之前也送過其他比較奇怪的樣本過來,都是一樣的裝置,怎麼那些就能檢測出資料變化,這些不行呢?
“你確定不是因為它本身沒變化?”另一個實驗員提出猜想。
聽見對方質疑,這人有些不樂意,開始反駁。“不可能!我試過,明顯前面的樹葉效果好些,顏色都要正常一點。這些葉子的顏色越綠,吸附汙染物的能力也就越強。”
頓了頓,他又道:“況且,你剛取回來的那片,放進實驗盒,一點變化都沒有,明顯其中的汙染物已經達到飽和了。”
他口中提到的“實驗盒”,其實就是放入了不同濃度汙染物的盒子,只是這些汙染物都透過一些化學手段進行處理了,在發生變化時,會呈現明顯的顏色變化。
這些植物剛帶回來的時候,是做了留樣的,但是留樣不需要太多,往往就是一片葉子上取一小塊就夠了,其他的他們就拿來做實驗了。
當時的葉子一放進去實驗盒裡,就能看見盒子裡黑霧狀的汙染物,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褪色,這樣的反應驚呆了在場的所有人。
但隨著這些植物在基地內待的時間不斷變長,它們吸收汙染物的速度逐漸降了下來,吸收的量也降了下來。
就比如他們現在拿到的樣本,從時間上來看,就是第一批長起來的葉子,從顏色上看已經完全變黑了。相應的,其吸收汙染物的能力也幾近於無。
這點,倒是跟那位蘇女士說的一模一樣。
可對比一下兩片樹葉的資料,問題就來了——按理說根據葉片的吸附情況,資料應當發生變化才對,為什麼儀器檢測出來的資料毫無變化?
眾人百思不得其解,唯一有可能為他們解答的蘇念微此時還在閉關,他們也只好集思廣益,想找到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