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提議常設朝鮮經略(第2/3 頁)
機率越來越大,朝鮮的位置只會是越來越重要,也就愈發依賴大明的保護。想必朝鮮經歷了倭人入寇,也是能理解這一番苦心的。”
“你接著說。”皇帝示意說。
“陛下,朝鮮軍隊經此一役,算是徹底垮了。雖然後面也有操練新軍,但是以臣觀之,要是倭人再度入寇,也是會被打的落花流水。至於海軍,同樣也是如此,沒有大明水師的協助,根本就不是倭國水師的對手,就算當時算是力挽狂瀾的李舜臣,也就只能在海邊打打伏擊襲擾。畢竟成功的海軍是要奪取制海權的,單靠遊擊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
“陛下,所謂恩威並施,對楊應龍要強硬到底,對於其他忠誠於朝廷的土司,則要有所,改土歸流不妨可以稍微緩緩,也注意多褒獎如奢香夫人、瓦氏夫人這樣忠誠於朝廷的土司,甚至前朝故事,如主動歸順大隋的冼氏夫人也可以大力褒揚。與此同時,也要舉出那些反例,比如起兵造反導致全家滅絕、族人流離的故事也說出來。這樣正例反例都有,對於西南各地的其他土司也起了一個震懾和教育之用。對於那些不屈服於楊應龍,甚至是主動向朝廷報信的土司,朝廷也要多多撫慰,以免他們在絕望之下反而投向了楊應龍。”
“那朝鮮之事今日就說到這吧,這楊應龍之事,你又有何想法?”皇帝問道。
“陸軍可以練出來,海軍就難了,所以乾脆就在朝鮮駐紮水師好了。只要大明的水師駐紮在朝鮮,就沒有其他國家敢打朝鮮的主意。當然為了方便指揮,也可以向朝鮮要求,將駐紮在朝鮮的大明水師和朝鮮水師聯合組一個聯軍指揮部,搞一個聯合艦隊。”張曉解釋說。
“所以光靠眼下在朝鮮的幾千戚家軍,還是遠遠不足,朝廷除了要在朝鮮常設經略以外,為了幫助朝鮮重組軍隊,還要派出一支軍官團,軍官團要派遣大明得力的中上層軍官,各類兵種都要齊備,也要帶上各位軍官的我得力家丁團,軍官團的首領也可以掛上總兵之稱,必要時候也可以派遣總督總攬朝鮮軍政。”
“這濟州島之事,事涉重大,朕已知曉,容後再議吧。你現在接著說說,這軍官團是何意?駐軍特別是那個駐海軍又是一個什麼章程?”皇帝問道。
“按你這麼說的話,那這朝鮮與我大明的省有何區別了?朝鮮國君怕不會輕易答應吧?”皇帝有些猶豫。
“你這提的幾條,倒是還有一些意思。”
“多謝陛下。陛下,臣還有一條建議,眼下在陸地之上,還是以騎兵為重,但是我大明地形多樣,特別是西南之地,多山多河,騎兵不一定很好施展。在西南之地,應該編練一支專門的山地營。人數不必太多,但是要足夠精銳,能夠以一當十,這山地營其實就可以用劉綎將軍的親兵為基幹組建。在朝鮮之時,劉將軍就帶領著自己的親信部從,在朝鮮的山間小路疾行,最後一舉燒掉了倭國大軍的糧倉,劉將軍還有他的親衛,還是很擅長山地作戰的。”
“朕記下了。”皇帝不置可否。
張曉告退。
皇帝看向了陳矩:“沒聽說這劉綎與張曉有什麼交情啊,可是張曉倒是如此舉薦劉綎,這劉綎一向是貪圖錢財肆意劫掠,多有殺良冒功之舉,都不知道逼反了幾家土司。要不然憑著他立下的戰功,老早就該是總兵了。就是因為屢次丟官去職,所以援助朝鮮之時,才是一個副總兵,就這還是破格給的。好不容易從朝鮮立功了,現在吏部那邊又是跟朕說了,劉綎還賄賂京官,覺得朝廷給的四川總兵官還不夠大,還要再封大一點的官。也不知道劉綎是不是給張曉也送了重禮,怎麼張曉其他人不舉薦,偏偏舉薦他?難不成就是因為他劉綎就是不可替代的大才?”
“陛下,內臣無能,確實沒有查到劉綎向張曉送禮的訊息,甚至在朝鮮之時,張曉與劉綎也沒有多說幾句話,只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