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版《道德經》第41章到第五十章白話文(第2/2 頁)
,才是永遠的滿足。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原文: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
白話文:不出門戶,就能夠知道天下的事情。不望窗外,就能夠了解自然的規律。有的人走得越遠,他知道的道理反而越少。所以,聖人不出行卻能夠知道天下的事情,不察看卻能明白事理,不做卻能成功。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原文: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白話文:追求學問的人,知識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道的人,慾念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一直到“無為”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為,那麼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天下常常是用不騷擾人民的方法,如果經常用繁苛之政去幹擾人民,那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了。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原文: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白話文:聖人永遠沒有私心,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對於善良的人,聖人善待他;對於不善良的人,聖人也善待他,這樣就可以得到善良了。對於守信的人,聖人信任他;對於不守信的人,聖人也信任他,這樣就可以得到誠信了。聖人治理天下,總是小心翼翼的,為了天下百姓而使自己的心靈保持混沌狀態。百姓們都專注於自己的所見所聞,聖人卻把他們都當作孩子一樣看待。
《帛書版道德經第五十章》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
白話文:人始出於世而生,最終入於地而死。屬於長壽的人有十分之三;屬於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些,卻自己走向死亡之路的,也佔十分之三。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們過度地奉養生命。據說,善於養護自己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兇惡的犀牛和猛虎,在戰爭中也不會受到武器的傷害。犀牛於其身無處投角,老虎對其身無處伸爪,武器對其身無處刺擊鋒刃。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領域。
:()道德經帛書版感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