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第2/2 頁)
達林的提議頒布的。肯定,類似的指示當時確實是由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交給紅軍的,只是歷史學家至今也沒有找到原件。也可能,無論是庫茲涅佐夫的指示,還是伏羅希洛夫的指示,早就已經被銷毀了。
進攻前的一些背景事件:卡庭秘密屠殺波蘭軍官……
1940年2月,紅軍雖遭受巨大傷亡,但控制了曼納林防線,於是,英國和法國真的準備派出自己的遠徵軍援助芬蘭。似乎為了反擊&ot;海洋霸權主義&ot;、為了反擊眼看就要到達波羅的海的強大的海軍艦隊,特里布茨和庫茲涅佐夫的海軍本來早就應該嚴陣以待。實際情況卻是,史達林對於英法登陸部隊一點兒也不擔心,相反,卻準備與整整5個月前還兄弟般地一起瓜分波蘭並簽訂友好邊境條約的德國開戰。並且之所以與芬蘭握手言和,並不是因為懼怕英法聯軍對蘇芬衝突的干涉,而是為了儘快調集在芬蘭的紅軍主力部隊,以便從背後襲擊準備在西線發起總攻的&ot;德國朋友&ot;。如果說1940年3月在赫爾辛基主戰派佔據了上風的話,與根據和平結束戰爭的條件所簽署的《莫斯科和平條約》相比,無論如何令人難以置信--芬蘭擺脫蘇聯戰爭所遭受的領土損失將會減少很多。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如果芬蘭人繼續不屈服,史達林也可能同意在&ot;冬季戰爭&ot;開始前夕由蘇聯提出的土地交換計劃。那樣,蘇聯將會得到開墾得很好、有經濟潛力的卡累利阿地峽,用於鞏固曼納林防線,從而讓給芬蘭一半的領土--靠近拉多加湖以北那片人煙稀少的沼澤地。從曼納林防線撤離後,芬蘭政府本來準備同意這一計劃。但史達林當時的要求又加碼了,在赫爾辛基,由於不知道蘇聯的底牌,又擔心英法聯軍最終不來援助,於是決定接受更為苛刻的和平條件,只求保全一個獨立國家。雖然,即使芬蘭人拒絕蘇聯的條件,史達林也會做出很大讓步。春季泥濘季節即將到來,紅軍的燃料總共只夠用半個多月的,而主要兵力必須用於攻打德國。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