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釵 玄武湖(第1/2 頁)
第29章 第一釵 玄武湖
段公子就說:“美玲,我是本地人,對南京地形非常熟悉,外號,小靈通,我的英文名字叫做安迪andy。我的大名叫做段慶,小名叫做傳寶,我的爺爺給我取的小名。其實我的爺爺也是你們河南信陽人,我和你說說他的故事。他在信陽火車站賣雞蛋,結果遇到國軍抓壯丁,結果就成了國軍,然後參加豫東戰役被粟裕的部隊俘虜,就成了解放戰士,隨著華東野戰軍,南下解放南京,就在南京負責剿匪,把我們這邊一個最大土匪給俘虜,那個土匪無兒無女,無子無孫,我爺爺就做他乾兒子,幫他隱性埋名,給他養老送終,那個大土匪把一生搶到的金銀財寶都留在我們家裡了。”我說的興高采烈,邱美玲聽的津津有味。
“那現在這些財寶還有嗎?”邱美玲,劍眉一挑,急切的問道,其實她平時都很慢條斯理,放佛漠不關心,今天不知道怎麼突然感覺對段公子感了興趣。
“哦,那在我星殿老家,我爺爺挖的可深了,一直藏著,結果拆遷被挖機挖出來,上交國家了,我爺爺特意把最好的一塊玉,據說是南唐開國皇帝,就是後主李煜他爺爺曾經用過的,是土匪在南唐二陵挖出來的。傳給我了。”我笑嘻嘻的告訴邱美玲。
“那這塊玉………,現在在哪?”邱美玲略帶遲疑的問道。
“哈哈,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在我的脖子上,你看………!”段公子隨即把自己鼻子上掛的玉拿出來,放到手上給桂玲看。
只見玉璧:外徑75厘米,孔徑26厘米,厚07厘米,玉璧為青白玉,少量棕色沁。正面鐫刻49字銘文,由外而內按順時針排列成三圈:“大唐皇帝?昪謹於東都內庭?脩金籙道場?設醮謝土?上仰玄澤?修齋事畢?謹以金龍玉璧?投詣西山洞府?昇元四年十月日?告聞”。
畫外音(李昪原是南吳大將徐溫養子,取名徐知誥,927年掌朝政,擁楊溥稱帝。937年,徐知誥廢楊溥自立,吳亡,即位於金陵,更名誥,改元昇元,國號齊。939年,複姓李氏,更名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這塊玉璧,就是改國號為南唐後第二年,李昪在一次投龍活動中的重要物件。銘文清楚交代940年10月某日,南唐皇帝李昪於揚州宮廷內建道場設醮修齋完畢後,將金龍、玉璧投到西山洞府,感謝蒼天賜予國土,並祈禱蒼天庇佑江山永固、國運昌隆。
投龍活動是道教齋醮儀式中的重要程式之一,是在舉行齋醮科儀祈福禳災之後,將滿載祈者願望的簡,與龍一起投入名山大川、嶽瀆水府,龍為驛騎,負載簡文上達神靈。道教投龍活動基本形成於南北朝時期,流行於民間。唐代帝王崇道,投龍活動始走入宮廷,成為一項法定的國家大典。史籍、碑刻多有唐代帝王投龍的記載,以武則天、唐玄宗為最。封建統治者為國齋醮除求自身的福壽外兼祈國家的太平。
早期的投龍活動為投龍和簡,按投放地的不同,分投山簡、投土簡、投水簡,告祈天、地、水三官神靈。“金龍”起到的是“郵差”的作用,而“簡”是寫有禱告文字的書信,人們透過把“簡”連同金龍一起丟到神靈居住的地方,讓神靈能知道自己的心願。
唐代投龍開始出現玉璧。反映武則天投龍活動的唐《岱嶽觀碑》即有“投龍薦璧”“於名山大川投龍璧”“金龍玉璧並投山訖”的記載。唐玄宗時道士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有《金龍玉璧簡文》記載:“簡者求事之詞,璧乃質誠之信,龍即傳奏之驛”,說明了簡、璧、龍各自的作用。而李昪投龍儀式則直接把告文刻在了玉璧上,是合簡、璧為一了。最後他的家人,把這塊玉壁放在他的墓室裡面。
所以這是真的,是老的物件,有1100多年的歷史了,只能在博物館和拍賣行才能看到的物件。)
“這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