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該摔的跤,避免不了(第1/1 頁)
很重視的一位朋友跟我投訴,說他老父親總是強制他做事情。從小到大,他都在極力反抗。但每次反抗的時候,他都被老父親打得鼻青臉腫。以至於老父親一出現,他就瑟瑟發抖。
忽然之間,他的故事將我拉到青少年時期。
我的青春時期,跟父親相處也是如此。
他讓我去東,我偏要向西,他讓我去北,我偏要向南。並不是他的想法不對,而是我受不了他強迫我去幹活。
青春期,一直都在跟父親鬥智鬥勇。為了不屈服於他的意志,我選擇去遙遠的城市讀大學。讀完大學之後,又在千里之外的地方上班。他根本就夠不著管我,鞭長莫及呀!
我很幸運,選擇了一個彼此不相互傷害的方式,來對抗父親的意志,減輕代溝造成的心理負擔。減少不同觀念碰撞帶來的傷害。
但朋友沒有如此幸運。估計他從小到大,都是屈服於長輩的意志吧!以至於他的叛離期特別特別長,從兒童時代一直延續到中年。
中國傳統式教育,非常限制孩子的成長。
父母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小至吃喝拉撒,大至住房、孩子的事業和婚姻、孫子的撫養。他們喜歡把所有的東西都安置的妥妥當當,孩子只需要動動嘴巴就行了。
這種教育,傳承了幾百年。其中,清朝一代不如一代,導致國家滅亡的命運,相當慘痛,其影響力一直延續至今。
用愛束縛孩子思維發展的方式,就像一根隱形的繩索,束縛著年青人的思維和能力。想要割斷它,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當我們看到歐洲人家,祖孫三輩,平等相處,和和睦睦,其樂融融,心中無比羨慕。羨慕之餘,我們也反思,到底怎麼做,才能讓後代超越自己,超越長輩?讓三代人不要因為觀念的不一致,而結仇結怨。
是不是自己喝過的苦水,就不能讓孩子喝,又或者強制孩子必須喝一次?
從人類幼崽成長的過程來看,人類的成長本就是‘從不會走向會的過程’。
娃娃學走路的時候,摔了無數次跤。
父母不可能怕娃娃摔痛,就不讓他走路,或者代替他走路吧?!
要想娃娃自己學會走路,該摔的跤,一個也不會少。
由此類推,娃娃學習任何東西,都是要透過失敗感受成功的滋味的。能力就是在摔跤中培養的。身為家長,可以為娃娃鋪一條平路,但,也不能預期這條光明大道上無人使絆子。倘若父母不讓孩子獨自面對這個世界,他如何學會處理人際關係,如何形成自己的影響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