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第1/3 頁)
藍英年:拉利薩,你好嗎?(3)
我回國那年,蘇聯正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實行私有化,每個公民都領到一張私有化證券。盧布瘋狂貶值。從1美元兌4盧布,到20盧布,到40盧布,到200百盧布,到2000盧布……今天俄國的霍多爾科夫斯基等金融寡頭正是那時候發跡的。我在國內為俄國朋友們發愁,最讓我放心不下的是拉利薩,她是朋友當中最弱的,她丈夫取得副博士學位後找到工作了嗎?
五年後,1996年,我再度到遠東大學執教。蘇聯已經變成俄羅斯。我先去看拉利薩,她丈夫瓦列裡已學成歸來,但找不到工作。他原是遠東大學歷史系畢業生,又學了藝術專業,可遠東大學不聘請他。不聘請他是有道理的。他的俄國文史知識很膚淺,還愛吹牛。他忽然提出要講中國文化,拉利薩懇求我跟漢學繫系主任說說。系主任同意他講一次。他講中國當代作家,在課堂胡說八道,把李先念、薄一波說成高玉寶那樣的作家。我給他指出錯誤,他不但不感謝,反而說:&ldo;就您聽得出來。&rdo;我很惱火,諷刺他是&ldo;活著的經典作家。&rdo;沒想到這傢伙聽了樂壞了,大聲叫拉利薩:&ldo;你聽聽教授說我是經典作家呢。&rdo;拉利薩臉色陰沉,對我說:&ldo;教授,您何苦挖苦一個酒鬼呢?&rdo;瓦列裡曾經是酒鬼,後來戒了。他回來後,家庭擔子仍壓在拉利薩身上。我想幫她一把,把瓦列裡介紹給中國商人開車,從海參崴到綏芬河接送中國人。有一次他接送的是七十七代衍聖公孔德成的胞弟孔德墉。孔先生大概很有錢,給了他五百元,他大喜過望,給拉利薩買了衣服,還把飯店裡吃剩的菜帶回來,一家歡天喜地。然而好景不長,不少中國商人呆不下去了,對我說:&ldo;跟俄國人沒法做生意。&rdo;撤回國了。僱瓦列裡開車的中國商人也準備回國了,我請他把舊汽車留給瓦列裡,他慨然允諾。瓦列裡便開著這輛車在街上拉客。瓦列裡的&ldo;財富觀&rdo;我不清楚,但我知道拉利薩的&ldo;財富觀&rdo;仍是一家溫飽。
這幾年謝爾蓋都幹了什麼,我不清楚。我再見他的時候,他在家賦閒,但生活有保障.還買了一輛汽車。他妻子不再管理電梯,因為樓裡的電梯早已不能使用。他把我拉到離海參崴幾百公里外的原始林。請我吃飯,出手大方,同瓦列裡大不相同。我同瓦列裡第一次見面時,他問我的頭一句話是:&ldo;您有沒有俄國錢?&rdo;我回答:&ldo;有!&rdo;他喊了聲&ldo;烏拉&rdo;,馬上跟我要錢買啤酒。俄國人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步履維艱,不懂得遊戲規則,被美國記者稱為&ldo;狂野和放蕩不羈的資本主義&rdo;。一些精明人士則利用私有化的機會趁火打劫。尤克斯石油公司董事長霍多爾科夫斯基是俄國的首富,原來不過是莫斯科某區的共青團小幹部。他看出私有化證券有利可圖,便大量收購一般俄國人看不上眼的私有化證券,很快成為工廠大股東,又幾次倒賣股票,資產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古辛斯基、別列佐夫斯基等金融寡頭都是這樣富起來的。金融寡頭在俄羅斯人數極少,數得出來的只有七位。俄國幾乎沒有中產階級,只有普通百姓和金融寡頭。生活差距何止十萬八千里。寡頭們有了錢便幹預政治,資助杜馬中的反對派。霍多爾科夫斯基甚至覬覦總統寶座,向普京挑戰。但都不是普京對手,各個敗下陣來。有的逃亡國外,有的被拘留。
老謝爾蓋教授的生活一如既往。女兒不再需要他幫助,他不再兼職。工資六千新盧布,老兩口仍能過溫飽日子。但要請人吃飯,老伴還要動一番腦筋。
2001年我第三次到遠東大學執教。我的老朋友們變化都不大。拉利薩的女兒伏拉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