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第1/2 頁)
(原載《隨筆》2002年第3期)
朱正:友好的眼睛看難堪的現實‐‐讀羅曼&iddot;羅蘭《我和妻子的蘇聯之行》(1)
1935年六七月間,羅曼&iddot;羅蘭應邀訪問蘇聯,逐日記有日記。決定,這一部分日記要五十年之後才可以發表。改題為《莫斯科日記》的中文譯本出版於1995年,更是六十年之後了。
五十年。時年六十九歲知道那時自己必定死了,日記中寫到的那些交往的人們,大約也全都死了。無論怎樣的抑揚褒貶,都不會再刺激誰。這大約是決定採取五十年&ldo;時效處理&rdo;的用心吧。他卻沒有想到,對於讀者來說,五十年,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六十年,卻有個特殊的意義。在這段時間裡,世界上發生了多少大事,蘇聯又發生了多少大事!二次世界大戰,赫魯雪夫揭露史達林,戈巴契夫否定了列寧的遺產,葉爾欽促成了蘇聯的解體。史達林時代的許多秘密已經為世人所知曉。人們以今天的知識來讀這本幾十年前的日記,看看其中一些記載和議論,判斷和預言,就特別有意思。
羅曼&iddot;羅蘭,《約翰&iddot;克利斯朵夫》的,諾貝爾獎金的得主,在全世界享有崇高聲譽的作家,同時又是蘇聯最熱忱的友人。因此,他的訪問受到了最高規格的接待,會見了史達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受到高爾基和其他一些作家藝術家的歡迎。日記中,他不止一次為自己受到的熱情歡迎表示激動。他對蘇聯懷著由衷的友好感情。可是他又是一位有觀察力的作家,儘管沒有安排他同普通公眾會面,在蘇聯的現實中他還是看出了令他難堪的東西。正因為懷著友好的態度,正因為希望它完美,才更覺得這些消極的東西令他難堪吧。
到達莫斯科的第四天,他寫下了對建築物的觀感:&ldo;莫斯科正在成為平庸的歐洲城市之一。我沒有感覺到它有什麼特別的魅力。莫斯科新建房屋的平庸無味使我感到驚訝。較之莫斯科新增的建築,街上的人群看上去要更有莫斯科特色得多。&rdo;
他看到了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艱難。&ldo;莫斯科的住房問題仍是折磨人的複雜&rdo;,&ldo;在莫斯科,生活對大學生、教師和小職員來說仍是非常困難的。利季婭&iddot;帕夫洛夫娜對瑪莎承認,不久前她請瑪莎以及另外幾個朋友吃的一頓簡單而冰冷的早餐就花了她八十六盧布。一塊長方形巧克力糖要花二十五至三十盧布。因此,如果你見到高爾基那兒或者蘇聯對外文化協會招待會上的揮霍浪費,你就會感到某種不自在。&rdo;(7月19日)&ldo;在莫斯科,物質生活(工資、食物、住房)依然非常困難;在列寧格勒和蘇聯其他地區,物質生活大概更折磨人。&rdo;(附記)
艱苦的生活還可以忍受,如果同時看到有人憑藉特權來享用,那就更不好受了。羅曼&iddot;羅蘭看到,&ldo;布林什維克黨的成員所獲得的最高工資,少於有功勞的非黨勞動者有望獲得的最高工資,可是,不必被這種分配所迷惑,因為它很容易被繞過。共產黨的活躍成員利用其他特權(住房、食物、交通工具等)代替金錢,這些特權確保他們能過上舒適生活並擁有特殊地位。更不用說影響,他們利用影響為自己和自己的親屬謀利益。&rdo;(附記)
這種特權,他就自己的經歷舉了一例:&ldo;在毗鄰莫斯科的四郊,散佈著一些在地圖上沒有標明的別墅(也包括高爾基的獨家住宅),裡面住著領導人及其客人,或者就是受到特別關照的作家。遇到寬闊的鋪有卵石或柏油的道路,你問:&l;它們通向哪兒?&r;回答總是:&l;通向別墅。&r;道路沿線站著警察,他們也從樹林中暗地裡進行觀察(謝爾蓋在那兒遇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