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1/3 頁)
什麼原因促使高爾基回國呢?索忍尼辛在《古拉格群島》中寫道:&ldo;我一向把高爾基從義大利歸來直到死前的可憐行徑歸因於他的謬見和糊塗。但不久前公佈的他二十年代的書信,促使我用比那更低下的動機‐‐物質欲‐‐解釋這種行為。高爾基在索倫託驚訝地發現,他既未獲得更大的世界榮譽,也未獲得更多的金錢(而他還有一大幫僕役要養活)。他明白了,為了獲得金錢和抬高榮譽,必須回到蘇聯,並接受一切附帶條件。&rdo;20世紀七八十年代索忍尼辛在蘇聯威望很高,很多人把他奉為反史達林主義的英雄,所以接受了他這種看法。但索忍尼辛的看法過分情緒化,不符合實際。高爾基在歐洲文化界威望極高,如日中天,1928年3月29日他六十壽辰之際,羅曼&iddot;羅蘭、法朗士、巴比塞、阿拉貢、肖伯納、威爾斯和茨威格等50位知名作家向他祝賀。他稿酬優厚,由蘇聯和西方支付。他本人生活極為簡樸,不需要更多的錢。同他在同一間屋簷下住了近三年的俄國詩人霍達謝維奇因政見不合而同他分道揚鑣後寫道:&ldo;俄國社會中傳說高爾基生活奢侈,……我鄭重宣告:在我同他接近的年代根本談不上什麼豪華。說高爾基有多少別墅和終日宴飲,都是一派胡言。&rdo;從高爾基回國後的表現上,看不出他接受任何附帶條件。他同史達林的關係可以說一度彼此讓步,以達到各自的目的。20世紀90年代以後,贊成索忍尼辛看法的人越來越少。俄僑醫生馬努欣經常替高爾基看病,記錄了高爾基對他說過的一段話:&ldo;在國外呆夠了。社會主義民主應當進入布林什維克黨內,並不知不覺包圍他們。必須竭力影響他們,不然不知他們還會幹出多少蠢事。&rdo;高爾基看到蘇維埃政權已經鞏固,蘇聯發生不少可喜的變化。史達林逐漸獨攬大權,個人獨斷獨行。高爾基想把民主引進蘇聯,&ldo;軟化&rdo;史達林的強硬政策。這同他一貫主張一致,較為可信。但高爾基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影響力,埋下後來產生悲劇的種子。
藍英年:高爾基回國(2)
蘇聯也熱切希望高爾基回國,史達林向他招手。1928年史達林幾乎擊敗了自己所有的政敵,可以按照自己心願建設社會主義了。他認為改變國家應從工業化著手,主要實行農業集體化從農民身上榨取工業化資金。但他的農業集體化政策受到布哈林等人激烈反對。史達林讀過1922年在柏林出版的高爾基寫的《論俄國農民》,瞭解高爾基對農民的看法,相信他會支援自己的主張。史達林此時仍需要人支援,而高爾基是最理想的人選。
史達林開動宣傳機器,《真理報》、《訊息報》帶頭髮表向高爾基致敬的文章,同時發動機關、團體和學校給高爾基寫信,盼望心愛作家早日回國。史達林還要找一個人充當他同高爾基之間的聯絡員,這人必須絕對執行他的意志,還能獲得高爾基的歡心。這人很快找到,他是紅軍糧食供應部主任哈拉托夫。1921年哈拉托夫擔任過科學家生活改善委員會主席,而這機構是高爾基向列寧建議設立的,所以高爾基認識哈拉托夫。史達林任命哈拉托夫為國家出版聯合會主席,並把動員高爾基回國的任務交給他。於是1927年8月高爾基在索倫託收到哈拉托夫從蘇聯寄來的《科學家生活改善委員會五年活動(1921‐1926)報告》。高爾基看到他走後工作仍有人做,大為感動,給他回了一封動情的信,兩人關係拉近了。同年9月1日哈拉托夫給高爾基寫信,邀請他1928年回國參加慶祝他六十大壽和創作活動三十五週年的紀念活動,並告訴他政府已成立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由黨政要人布哈林、託姆斯基、李可夫、盧那察爾斯基等人組成。高爾基一貫厭惡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