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第2/2 頁)
也有些思考,可是李遠在蓬瀛,又何能杯酒論文呢。
李大釗回國之時,梁啟超湯化龍他們正在籌辦《晨鐘報》,即邀他擔任該報總編輯,他又邀白堅武合作。1916年8月15日《晨鐘報》創刊號上,刊出了李大釗寫的《&ldo;晨鐘&rdo;之使命》、《新生命誕孕之努力》兩文,同日還刊有白堅武的《議會與政黨之回顧》一文。可是半個月之後白即因為&ldo;意見不合,脫離晨鐘報關係&rdo;。不久,李大釗也脫離了。多年之後,白堅武重提舊事,說:
昨晚無意檢得五年《晨鐘報》創刊一紙,上載餘之《議會與政黨之回顧》一文,詞意俱美;在當日系有感而作,至今日亦尚有可紀之價值。《晨鐘報》為學友李守常所主辦者,約餘任主筆,時帝制甫倒,由申到京後,以餘之此文宣佈,劉崇佑、湯化龍等意見有出入,餘同守常先後脫出該報。
《晨鐘報》是研究系的報紙。這兩位朋友是無法同研究系走到一塊去的。
後來,李大釗在學界,白堅武在軍界,不再有共事的機緣,但是書簡往來,詩歌贈答,是不曾間斷的。
白堅武遊十三陵,作詩一首:
銷沈王氣黯燕門,陵跡猶聞野老論。
驢背縱談興替事,萬山無語看中原。
李大釗很欣賞這詩,作《復闢變後寄惺亞》一詩作答。詩前有小序:&ldo;復闢變後,倉皇南下,僑居滬上,時惺亞在贛江,賦此寄懷&rdo;:
英雄淘盡大江流,歌舞依然上畫樓。
一代聲華空醉夢,十年潦倒剩窮愁。
竹簾半卷江天雨,蕉扇初迎海外秋。
憶到萬山無語句,只應共泛五湖舟。(《李大釗全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頁。)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