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第1/3 頁)
蜜月回來,廖忠輝投身養殖場的工作,為保證工人的安全,消除安全隱患,對全長七千米的人行棧道修繕,尤其是一些建設時間較長的棧道極其重要。
伴隨著養殖場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所以對養殖場日常管理維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樓、榭、亭、橋、棧道等建築物的管理與維護上要做到“先發現、早預警、快維護”,使養殖場中的建築物即是養殖場中觀賞的景觀,又是工人們最佳的休憩活動場所。
東山嶺綜合養殖場位於位於蒼山縣南,東至東山村,南至方家疃村,西至宋家莊村,北至蒼山南路。佔地十多平方千米,是集封山育林和林下養殖為一體的綜合性養殖場,透過運用植被造景、情景交融、動靜結合的景觀模式,打造成形成了集運動、休閒、遊憩、文化體驗和生態治理為一體的森林空間,是省級示範林的重組成部分。
養殖場棧道的下部結構為空心管樁基礎和工字鋼蓋梁,上部結構為工字樑上加鋪防腐木。棧道以山頂為界分為東西南北四段,上部結構為仿木鋼筋混凝土連續梁式結構,頂部和底部佈置雙層鋼筋,下部基礎沒有采取加固措施。結果由於上部結構的荷載增加,基礎的承載力不足,造成了個別的基礎出現的沉降。為保證養殖安全,對棧道基礎進行加固。
廖忠輝對工人們說:“修繕方案本著以下的原則:經濟性原則,在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工程的總造價低。
安全性原則,不僅保證工程在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還要保證使用時的安全。
環境保護原則,在工程的實施過程和使用過程中不能對動植物進行不良的影響,適用性原則,基礎加固後滿足其使用、結構等各方面的效能。
美觀性原則,由於該工程是基礎加固,基本上位於地面以上,所以對這方面的要求相對要嚴一些。
經查閱原來的工程資料和現場踏勘發現,原空心鋼管樁在施工時沒有封底,直接打入土層。有很多鋼管樁沒有達到岩層,樁端受力面積小,只能由土層的摩擦供承載力,造成了樁的承載力不足。上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連續梁式結構,頂部和底部佈置雙層鋼筋。”
修繕施工隊長宋英柱上:“根據原來的情況提出了以下加固方案:
方案一:利用原來的空心鋼管樁,以原樁為基礎進行加固。具體做法是將鋼管樁內的泥土清理乾淨,封底。在管內加入鋼筋籠,澆築混凝土,形成鋼管混凝土樁,增加了樁的承載能力。
優點是可以利用原來的材料,工程用材少,工程造價低,對環境的影響小。
缺點是原來的基礎承載力就不足,在清理鋼管樁內的泥土時,減小了鋼管樁的摩擦力,造成承載力減小引起基礎失穩,出現安全事故。原來的鋼管直徑小,加入鋼筋籠後鋼筋與管壁空隙小,澆注混凝土時容易出現不密實或斷樁的問題。
方案二:在原來的鋼管樁下部加擴大基礎,增大基礎的受力面積,增加承載能力。
方案三:沿縱向在原來的鋼管樁之間補加鋼管混凝土樁進行加固。
具體做法是先將空心鋼管端部封口,沉入相應的高程,在鋼管內加入鋼筋籠,澆注混凝土,形成鋼管混凝土樁,與原來的樁共同承載上部結構的荷載,增加了基礎的承載力。
優點是措施費少,造價較低,對環境的影響小,施工過程中對原樁基擾動小,較為安全。
缺點是要用到鑽孔機和沉樁機,使用的機械較多。
根據三個方案在經濟性、安全性、適用性、環境保護性等各方面的優缺點,結合施工現場的自然環境、地質條件及施工工藝等因素,經過綜合比選第三個方案為最佳方案。”
施工前對現場的自然環境、地質條件及施工工藝做了充分的分析,將棧道的欄杆拆除,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