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第1/1 頁)
偶爾想到某人,賦詩一首!
婉約佳人俏模樣,時間風華絕代佳!
步伐輕盈如蝶舞,秀髮飄逸在風中!!
劉勰“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善刪者字去而意留”,煉字的結果能用最簡約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內容。作為一代詩文大家的歐陽修,在這方面堪為表率,留下許多煉字而使詩文簡潔的佳話。如他的名篇《醉翁亭記》,首句是“環滁皆山也”。有人看過原稿,上面羅列了四面山峰的名稱,多達數十字,最後皆圈去,改為五字:“環滁皆山也”。又有一次,一位士人匆匆跑來對歐陽修說,他在來府的路上馬受驚狂奔,結果把一隻狗踩死了。歐陽修笑著對他說:你說了半天就六個字:“逸馬斃犬於道”。
還有一次,一位士人寫了首《鼓詩》獻給歐陽修,是首五絕:“緊緊蒙上皮,密密釘上釘。天晴和下雨,同是一樣音”。歐陽修看後笑道,其實每句四字即可,曰:“緊緊蒙皮,密密釘釘。天晴下雨,同一樣音”。士人還未來得及說佩服,歐公又說,其實每句三字即可:“緊蒙皮,密釘釘。晴和雨,同樣音”。士人聽後也開玩笑說,還能再減嗎?歐公說當然可以:“緊蒙,密釘。晴雨,同音”(以上俱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煉字除了使詩文簡潔外,還有一個功用就是使其更為準確。李漁在《窺詞管見》中就說到這一點:“琢句煉字雖貴新奇,亦須新而妥。妥與確總不越一理字,慾望句之驚人先求理之服眾”。古代的詩話中有個“一字師”和“半江水”的故事,就是講如何準確煉字使之合理。前人有“煉字不如煉句,煉句不如煉意”之說。詩歌中的“煉字”,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煉意”,也就是更好地表達詩歌的意境。“煉字”必須以“煉意”為前提才具有價值。傳說王平甫對自己《甘露寺》詩中“平地風煙飛白鳥,半山雲木卷蒼藤”頗為自負,蘇東坡看後則認為其精神都在“卷”字上,前句“飛”與之很不相稱,當用“橫”字代之,結果王平甫十分歎服。
劉勰《文心雕龍·章句》說:“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精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錘鍊字詞,不只是寫好一個字、一句話的需要,更是為了全篇的整體美。如果過分追求新奇就可能流於險怪。僻字晦詞,拗調硬語並不能打動讀者,像孟郊《離少》詩“噎塞存咽喉,峰媒事光輝”一類句子雖可見出作者經營文字的匠心,卻因不合一般表情達意的習慣而成為敗筆。
七絕字數少,故此煉字尤為重要。下面這組七絕為平常生活之練筆,最:()新金陵十三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