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1/3 頁)
明代的太監們雖被去勢,但其表現似乎都格外地不冷靜‐‐如果你提出這樣的質疑,表明你運用的是弗洛伊德理論,即&ldo;轉移&rdo;或&ldo;升華&rdo;說,可以自圓其說,卻與中醫理論嚴重背道而馳。
無論如何,漢武帝決定把司馬遷閹了,不妨視之為男性間權力鬥爭的象徵。中外歷史上,鬍子及其長短,常常是權力及其大小的象徵。某些奉行生殖崇拜的原始部落,則直接把性器官的大小作為權力及執政的基礎。這種思維雖不無道理,卻顯然較為缺乏象徵意義,換到我們的文明裡,同樣作為權力象徵,卻會以鬍子來象徵或取代性器官。我曾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一部紀錄片裡看到,新四軍在遊擊戰中發現凡留著仁丹胡的鬼子,都是軍官,遂下一道命令,戰鬥中專找有鬍子的打。此戰法甚為有效,以致江南一帶的日軍軍官聞風喪&ldo;毛&rdo;,一度把各自的仁丹胡統統地颳了個一乾二淨。
坦白從&ldo;髡&rdo;
鬍子是權力的象徵,而古往今來圍繞鬍子之去留而引發的糾紛,大部分也可以權力鬥爭視之。
各大文明的古代法律,都不約而同地有過一種&ldo;侵犯他人鬍子罪&rdo;。不但羅馬人和希臘人把鬍子奉為神明,猶太律法中,若有人侵害他人的鬍子,就要受到懲罰。因為傳說亞當的鬍鬚很多,故猶太視鬍子為神賜之物,對之崇拜有加,就連開化較遲的俄國,其古代法典亦規定:拔掉他人須髯,要被切掉手指。
又,按英國祖制,如果損害他人鬍鬚,得賠償20先令。1985年,已經數典忘祖的英國王室實在看不慣仍在臉上堅守祖制的根德公爵(女王堂弟),已經下達&ldo;禁蓄鬍須令&rdo;的女王一怒之下遂將根德公爵等&ldo;鬍子黨&rdo;逐出白金漢宮。事實上,英法王室就鬍子問題還曾搞出過更激的宮廷政治。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因為剃去了鬍子,使王后大為惱火,從而導致離婚。她離婚後嫁給了有鬍子的英國國王亨利二世,後來還引起了兩國間的多年戰爭。
傷害他人鬍子既然有罪,依法颳去某人的鬍子自然就會成為一項懲罰。這就是鬍子的罪與罰。史料記載,從秦代到唐代,中國曾行使過一種&ldo;髡&rdo;(kun)刑,即剃去犯人的頭髮和鬍子以示懲罰。因為古人認為,鬍子代表正直和勇敢,而沒有鬍子的人則是卑鄙和醜陋的。與宮刑相比, &ldo;髡刑&rdo;算是一種警告性、象徵性的去勢。正所謂&ldo;坦白從&l;髡&r;,抗拒從&l;閹&r;&rdo;。
由此可見,鬍子是權力的象徵,權力的本質卻是誰有決定鬍子去留的權力。就電視劇而言,這個大權當然牢牢掌握在導演手裡,所以我們在《 漢武大帝 》裡才有幸一睹長鬍子的司馬遷。當然導演也並非濫用職權,除了各種將錯就錯式的解釋,她其實遺漏了最有說服力的一條,即對於個別有特殊貢獻的男性,鬍子問題純屬小節,可以忽略不計。漢代孔鮒著《 孔叢卷&iddot;上 》雲:&ldo;子思( 孔子的孫子 )告齊曰:&l;先君( 孔子 )生無鬚眉,天下侯王不以此損其敬&r;。&rdo;同樣道理,贏得身後千古之名的司馬遷,即便宮後無胡,後人當&ldo;不以此損其敬&rdo;,無胡使之有胡,不失為致敬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名偉人,太史公可以有鬍子,更應該有鬍子,套用張楚的歌詞,這就叫&ldo;司馬遷應該有鬍子,即使被人閹掉,鬍子也應該長出來&rdo;。
毛 病(1)
&ldo;毛病&rdo;者,原來專指馬生的病。語出宋代徐鹹《 相馬經 》之&ldo;旋毛圖&rdo;:&ldo;凡毛軟溫潤有文理,未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