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潞城戰役前奏(第1/2 頁)
周宭和王擢兩人南征北戰這麼多年,什麼武器也不是沒見過,對於大口徑的火炮也見識過,但是一門大口徑火炮有12個炮管的還是第一次見識到。
同時劉貴孚繼續向眾人介紹道。
“而且這款火炮就我知道的,優點實在太多了。”劉貴孚頓時看著曾繼文露出佩服的神色。
“首先它的火力強大,這門火炮擁有 12 個發射管,可在 7-9 秒內完成一個齊放,短時間內能向目標區域傾瀉大量的炮彈,形成強大的火力覆蓋,對叢集目標、工事、裝甲車輛都能造成巨大的打擊,並且它的彈藥威力大,戰鬥部重 8.33 千克,殺傷半徑為 12.5 米,爆炸威力足以摧毀敵人的有生力量、輕型裝甲目標和簡易工事等,能有效打亂敵方的作戰部署和進攻節奏。”
“其次是機動性高,重量輕。行軍狀態全重 385 千克,戰鬥狀態全重 613 千克,對於目前的火炮來說,重量較輕,運輸和轉移都很方便,無論是使用卡車牽引,還是人拉馬馱,都可以輕鬆地將其轉移到作戰地點。”
“還有便於拆解和組裝,這門火炮可以快速分解和結合,分解後的單個部件重量不超過 30 千克,且在結構尺寸上設計巧妙,符合 “上不過頸、下不過臀、寬不過肩、重心貼身” 的特點,方便士兵單人揹負和搬運,能夠適應複雜的地形和作戰環境。”
“而且操作簡單,發射方式靈活,這門炮的發射裝置相對簡單,採用電打火方式,既可以在發射管內正常發射,也可以在特殊情況下將火箭彈直接放在地上,使用幾節電池就能點火發射,對發射條件的要求較低。同時它的瞄準便捷,配置了光學瞄準,配有高低機和方向機,能夠手動調節朝向,操作較為簡便,經過簡單培訓計程車兵就可以快速掌握使用方法。”
“此外,這門炮的適用性也是非常強,各種地形都能使用和運輸,同時它的成本極其低廉,只要原材料足夠就能製造。”
劉貴孚頓時說了一大堆這款火炮的優點,聽的兩人眼裡放光,尤其當聽到這門火炮可以拆卸下來單管發射的時候,更加熱情了,頓時對這門火炮產生一種奇妙的感覺,彷彿這款火炮天然就是為八路軍設計的一樣。
由於一門齊射足足十二發炮彈,眾人也不捨得做發射試驗,就讓劉貴孚拿造好的訓練彈對著不遠處的山頭進行了一遍試射演習,然後看著戰士迅速的拆解完整個炮身之後,一人揹著一個炮管。
同時,按照之前的命名方式,這款火炮被命名為太行38式107mm火箭炮。同時眾人開始詢問起兩款火炮的產量如何。
經過劉貴孚的介紹,那門火箭筒因為製造簡單,基本每天都可以生產那麼倆三具,同時可以每天可以生產20枚左右的炮彈,最困難的便是那門火箭炮了,足足十二個炮管,大概一週才能生產一門,同時生產60枚配套的炮彈。
於是,曾繼文就讓軍工廠全力生產這兩門武器,火箭筒爭取儘量在四月前讓每個團都裝備上,至於火箭炮,一個火箭炮一輪齊射就相當於一個炮兵營一輪的攻擊,曾繼文只是讓軍工廠儘快生產,在日軍夏季掃蕩前能有多少就有多少。
王擢望著這門107mm的火箭炮,頓時腦海裡突然閃現出一個想法。
“旅長,劉總工,你們看,既然12管可以,那麼24管,36管甚至64管呢?”王擢頗為感興趣的問道。
“而且107mm口徑太大,把他縮小成90mm,甚至60mm那豈不是炮身更小了。”
曾繼文聽見王擢的話後,也不禁感嘆不能小覷,王爾擢的話語讓他想到了後世各種各樣的多管火箭炮,北邊還搞過132mm的火箭炮,甚至原時空還將其發揚光大,說是200公里,誤差嘿嘿。
劉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