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頁(第1/2 頁)
&ldo;什麼發現?&rdo;江然配合的問道。
趙勝顯得非常激動,然而, 他並非專業人員, 所以趕緊讓專業的心理學家給他們分析了這一重大發現。
&ldo;葛思華最終的論文中,有關催眠的研究中規中矩,跟現在流傳的有關心理催眠的內容差不多。但是在開題報告中, 他的觀點卻和最終的論文相反。這也是葛思華最初的開題報告沒有透過的原因。&rdo;
說著, 犯罪心理學研究專家開啟了多媒體:&ldo;在開題報告中, 理論分析這一部分, 葛思華用到的是華生的行為主義。眾所周知, 華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l;小阿爾伯特實驗&r;, 這個實驗導致這名男嬰患上了白色恐懼症,最終不到十歲便去世了。實驗嚴重違背了倫理性原則,在當時的心理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同樣的,葛思華的開題報告中極為推崇華生的理論,並且不顧倫理性原則,認為為了挖掘來訪者心底的秘密徹底解決來訪者的心理障礙,有必要對來訪者注射一些藥物。&rdo;
&ldo;因為違反了倫理性原則,所以葛思華的這個開題報告雖然得到了自己導師的認可,但卻被其他開題報告的評委老師否決了。少數服從多數,葛思華重新寫了自己的論文開題報告。&rdo;
林謙靜靜的看著大螢幕上的相關資料,沉思了一會兒之後,問道:&ldo;後面他有沒有繼續寫過關於催眠的論文?&rdo;
專家搖了搖頭,道:&ldo;沒有,後面的論文多半都是研究其他了。關於催眠的內容再也沒寫過。&rdo;
林謙仔細回憶了一下葛思華的辦公室裡面的書籍。似乎不管在辦公室還是諮詢室,裡面都有一些關於心理催眠的內容。課葛思華卻不再寫關於催眠的內容。為什麼呢?
是否可以說明,他其實還是對催眠感興趣。亦或者是,有其他的需要?
江然似乎有點明白葛思華最後那個笑容的含義了:&ldo;林謙,這能說明什麼?&rdo;
林謙搖了搖頭,道:&ldo;什麼都說明不了,只能說葛思華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但卻不能證明這幾起殺人事件是他做的。&rdo;
說完之後,林謙想到剛剛的那個問題,問道:&ldo;你有沒有注意到葛思華桌子上的東西?好像不止一本有關催眠的書。&rdo;
江然點點頭,道:&ldo;注意到了啊,好幾本呢。你說他又不寫論文,也不教催眠的課程,研究這些做什麼?怎麼想怎麼有嫌疑。&rdo;
這同樣也是林謙一直沒想明白的問題。
&ldo;他似乎對自己催眠的水平非常自信,雖然他一直在強調催眠不可能讓人喪失理智,可我總覺得,若是他催眠顧安娜或者鄭曉宇,肯定用不著藥物。&rdo;江然想到葛思華面對心理催眠時自信的神情說出來自己的困惑。
林謙側頭看向了犯罪心理學專家:&ldo;你瞭解葛思華嗎?怎麼看這件事情?&rdo;
專家道:&ldo;這一點我同意江然的看法。葛思華在心理學界是一個天才,年紀輕輕便有了如今的成就。他若是想成功催眠一個人,根本就不需要藥物。而且,來訪者即使是自殺時感覺到了身體上的疼痛,想必葛思華也可以利用催眠讓他們體會不到痛處。再者,這些來訪者肯定非常信任他,所以他真想做點什麼事,這些人或許會全然的相信他。&rdo;
聽了這段話,林謙腦海中迅速閃過一些東西,快得他有些抓不住。
催眠,藥物,疼痛,信任。
反過來說,這些失敗的催眠,這些需要藉助藥物來實現的催眠,是技術不過關,是不夠信任。
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既能得到患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