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古玩行的現有撿漏模式(第1/2 頁)
去老爺子家的一路上還真的是受益匪淺,我呢畢竟入行時間短這一年多的時間從趙叔那學到的基本都是以瓷器為主,有的朋友就會說了,為什麼只學瓷器呢?多學點種類不好嗎?確實是這樣,誰會嫌懂得多呢,技多不壓身的道理我還是懂得的,但這個行當和其他的社會營生真的是不太一樣。
首先你入行得有機會,不是說逛上幾天舊貨市場或古玩城轉上一段時間就算是入了門成為行里人了,更不是看上幾本書就能出手買東西了(那樣的話活活被坑死)。這裡所說的機會是有這麼幾種,一是有行裡的老人(而且得是“明白人”)帶你或教你,為什麼得是明白人呢,現在這個行裡好多渾水摸魚的,依我說就是誤人子弟,你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沒人管你,但不要禍害其他人。二是家學淵源,古玩世家。三是靠自己的悟性和無數次的“基層”實踐來完善自己。
第一種呢比較常見,無非就是師父帶徒弟,朋友帶朋友。這種入行的人不會走彎路,比較腳踏實地,只要不是自己太笨太懶,基本上入行沒什麼問題。第二種家學淵源就更好了,這類人入行有著極好的先天優勢,老一輩給留下了玩意,而且是絕不藏私、傾囊相授。比第一種呢有著太多的好處,但也是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就是有時候家裡教出來的不像師徒這種嚴格,有些時候手藝呢會欠一些,而且家傳這種呢會覺得高人一等,遇上本身謙虛的還好,就怕孩子比較驕傲而在一些物件上吃虧。第三種呢說實話這兩年不多了,這類入行的人呢大部分集中在上世紀90年代,那個時候呢正好是古玩行的復甦期,有些人是喜歡古文化,還有些人是看中了商機,這些人呢透過自己的努力和勤奮呢逐漸的掌握了古玩的一些知識和識古辨古的能力,但是有兩個最為重要的先決條件,那就是那個年代的贗品不像今天氾濫於市場,其次呢就是玩意多,多到什麼程度呢,毫不誇張那個年代基本每家每戶甭管好賴總都能拿出一些老玩意來,不像是今天從老百姓家找見一件傳世的老物件真是快難死了。
以上這三種呢就是這個行當入行的基本條件,當然或許還有其他比較特殊的,如果有知道其他情況的不妨在評論區指點小編一下。還有的朋友就會問了,那小編你是哪一種呢?問出這話的朋友一看就是沒有從頭看我的專欄小說,在這呢小編告訴大家,我的古玩回憶之路這本小說是在百度專欄發表並定期更新的,預計是寫兩季,每季呢分365章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如果覺得還有點意思,小編希望大家幫的點點分享。當然小編畢竟不是專業的寫作之人,只是想透過文字把自己在古玩行的這些年的經歷和遇見過的事情跟大家分享分享,也讓喜愛古物和文化的朋友們瞭解到這個行當,畢竟古玩行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裡還是留有一些神秘感的。當然,如果寫的差強人意的地方還請諸君多多包涵。
很多人有誤區,總認為越是偏遠的地方,越能淘換到老的物件,當然這的說也沒錯,但是您想過沒有,文物古玩除了一個老字,它還得有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並不是光說老就行。打個比方,您在自己家門口拿上工具,照著地往下挖,挖到十米深,把土拿上來隨便找個人說這是幾百年前的土要賣1萬塊錢,我估計就要捱打了。
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偏遠的地方沒有被人們過度的發掘是有很大的可能發現老物件,但是絕大多數都是以前民間老百姓用的普通不能再普通的日常用具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個地方現在偏,以前大部分也是偏的,當然什麼事情都有萬一,也不能以偏概全,但是機率很小很小,既然偏必然是經濟比較落後,老百姓日子過得緊巴,口袋裡沒錢,溫飽都是問題,怎麼會去買好的瓷器、傢俱等等一些物件呢,時光流逝到今天也就不會傳下來好的物件文物。
在以前清晚期到民國時期的北京古玩行老前輩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