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1/5 頁)
。看來,得回去研究研究這竹管筆了。很多時候,不能義氣用事,事情,還要靠道理,靠效果才有用,光是憑著一張嘴說,是沒有什麼用的,皇帝也不是傻子,惹火了他,發配到外地去,得不償失啊!
很多人存了心思,偷偷的拿了一支筆回家研究去了,有的則是思索著,又細細看了那筆一回,記下那筆的特徵,估摸著,偷偷順帶一隻不好意思,準備回家了找下人做一隻,看看到底效果如何。
這劉吉善的話也沒說錯,從古至今,就沒有哪位聖人說過只能用毛筆的,蘸墨成字就是筆,毛筆寫得字,那竹管筆照樣能寫字,為什麼就用不的?想當年,孔聖人還用竹子當紙寫字呢,也沒見現在誰還在竹子上寫字。可見,這東西,從來就不是註定該用毛筆寫字,何況,那竹筆寫的字,字跡細小,也算工整,當真能節約用紙,何況改用小字書寫,基本已成定局,那竹管筆,也就不見得上不得檯面了。這該站在那邊,幫那邊說話,還得悠著點啊!
劉吉善一個人還是信心爆棚的站在一邊,看著一些同事拿筆回去,琢磨的琢磨,嘴角不免帶起一絲微笑。
下了朝,楊改革忙自己的去了。
整個京城卻有點不尋常,木匠不夠用啊!全京城的木匠都開動起來,製作這竹管筆,筆身是竹管,筆尖纖細,帶有耳舌,圓滑得很,最奇特的是筆尖中間有縫,供墨水流出,可以持續寫字。
這竹管筆的產量,一下子從幾支,暴增到幾百支,幾千支。雖然這還沒定xìng用不用竹管筆,但是對於竹管筆的關注,已經讓它名聲大漲。
為啥要製作這筆?原因還不是很簡單,要在朝堂上爭個勝負,你不把這東西研究透,如何戰勝對手?研究透,如何不製作幾支看看效果到底如何?到時候該站在那邊,幫那邊說話,心中才有數不是。
這個被關注的效果,是準備推廣竹管筆(鋼筆)的楊改革沒想到的。
這件事,也就成了京城裡的怪談,京城裡的人都議論紛紛,討論著皇帝的奇怪的想法。看來,這朱家的子孫,個個都是dú lì特行的人物啊!
……
太陽依然升起,一天又過去了。
崇禎元年的三月初四。
楊改革上午完善了一下上次百度回來的利器,下午就準備出宮,去看看玻璃弄得如何了,想起那小娘子的滑嫩小手,楊改革就覺得這小手一直在朝自己招手。
照樣,一身巾服大帽。帶著王承恩這個管家就出宮了。當然,跟班,保鏢什麼的肯定少不了的。
本來是直奔琉璃廠去的。
路上楊改革瞧著街坊熱鬧,一不小心,轉入一街巷,偏離了去琉璃廠那固定的線路。這讓負責保衛的人急出一身的冷汗。
這街巷裡很是熱鬧。酒樓,布店,藥鋪,都有,賣包子,看相的,說書,雜耍擺攤的的也有。人來人往,熱鬧得很。
由於臨近恩科,又是士子們聚聚的地方,所以,一些和楊改革差不多打扮的人也比較多,頭戴大帽,身穿巾服,只是顏sè不一,有偏藍,有偏綠,有偏棕sè,唯獨沒有黃sè。
楊改革也是興奮,有幸來這明朝古香古sè的街道逛一番,也不枉來這明朝一番。到這裡裡看看,在這裡摸摸,還買了幾個包子準備吃一吃,看明朝的後世的有什麼區別,駭得王承恩連忙搶過,親自試吃一番,雖然包子沒毒,但是也不準備給皇帝吃,眼巴巴的,可憐的看著皇帝,好似再說皇帝不要在外面吃東西,由於吃的太急,噎著了,脖子一伸一伸的。楊改革看著王承恩這樣一幅模樣,只好笑笑,表示不吃了。
一個大大的“茶”字,被一根竹竿挑起來,飄蕩在空中,遠近都看得到。楊改革覺得有意思,準備去看看。又見很多和自己穿差不多計程車子都往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