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5 頁)
同樣刊載在《自然》上的另一項研究也表明,近10年來熱帶氣旋(熱帶氣旋: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麵上的低壓渦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系統。熱帶氣旋通常在熱帶地區離赤道平均3…5個緯度外的海面(如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印度洋)上形成,其移動主要受到科氏力及其他大尺度天氣系統所影響,最終在海上消散、或者變性為溫帶氣旋,或在登陸陸地後消散。西北太平洋地區,是全世界熱帶氣旋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域。) (包括颶風和颱風)的頻繁活動與公元1000年前後的情況非常相似,目前正處於千年來的又一個熱帶氣旋高發期,且全球變暖還可能進一步導致熱帶氣旋活動增加。
研究報告說,大西洋上通常一年只有8場左右的颶風,而在2005年出現了15場,包括給美國新奧爾良市帶來巨大災難的颶風“卡特里娜”。 2005年也成為了我國沿海風暴潮的重災年,由國家海洋局釋出的《中國海洋災害公報》指出,2005年7月18日至10月2日,我國沿海共發生11次颱風風暴潮、9次溫帶風暴潮,災害發生次數遠高於多年平均值4次/年。風暴潮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億元。
全球氣候暖化,海平面上升成了風暴潮多發的助推劑,因過量開採地下水而造成陸地地面嚴重沉降,這恰恰加劇了區域性的相對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造成這些地區海平面的上升速度遠大於全球速度。三角洲的河口城市將更容易受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未來氣候變化可能會加劇這些區域的脆弱程度。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人員2010年對全世界136座人口超過百萬的沿海城市進行調查之後得出結論:目前受到百年一遇風暴洪災威脅的財產總數相當於3萬億美元,而到2070年,海平面即使僅僅上升50厘米,這一數字也會達到35萬億美元!同時,受威脅人口數量也將從4000萬增加到億……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極端氣候之致命武器(7)
海平面上升50厘米雖然看似不高,但其造成的後果卻不堪設想。2007年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員辛西亞·羅森維格(Cynthia Rosenzweig)曾經做過一份針對紐約市的調查報告中,認為不同城市海平面上升的危險臨界點的數值各不相同,對於紐約而言,海平面正常水平以上3米左右對這座城市來說是一個危險臨界點。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那麼臨界點平均每四年就會被突破一次。到時候就一發而不可收拾了。報告中進行了相應的解釋:紐約三大機場(約翰·肯尼迪國際機場、拉瓜迪亞國際機場和紐沃克國際機場)的部分割槽域、當地大部分鐵路線、大型隧道出入口、多處地鐵出口,甚至不少高速公路路段都低於海拔3米。在上個世紀的1960年和1992年的兩次大規模風暴襲擊,只差30…60厘米就將突破危險臨界點,險些讓紐約這座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陷入長達數週乃至數月的癱瘓之中,進而給美國經濟、甚至全球經濟帶來巨大沖擊。
儘管紐約所面臨的問題反映出,海平面的急劇上升打破了數千年來的平穩局面,並且正在正在摧毀地面上的所有風險管理體系。但是截至目前防汛防潮工程仍然是人類對抗這一惡化情勢的重要手段。
1956年上海的防汛牆終於從無到有,上海對海潮不設防的歷史也宣告結束。當年,上海在市區的黃埔、蘇州河及其支流兩岸的駁岸頂加築了一段長約50公里的簡陋防汛牆和土堤。1962年,當時颱風、暴雨、天文高潮“三碰頭”,黃浦江、蘇州河沿岸都出現了決口,半個市區遭遇洪水襲擊。從那時起,上海為抵禦風暴潮開始了大規模修建防汛牆的歷程。防汛牆也在潮位不斷的長高過程中越修越高,從上世紀70年代百年一遇的防汛標準到了上世紀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