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第1/2 頁)
秦國統一之後,為集權專制的推行也費了很大心機。秦始皇強調&ldo;車同軌,書同文&rdo;,統一貨幣,統一度量。統一鑄造一種錢幣,這種錢幣就是&ldo;秦半兩&rdo;青銅幣。量器也用青銅鑄造&ldo;秦量&rdo;,後來因為銅的匱乏改用陶製,故宮博物院就收藏有這樣的秦量。
秦始皇在文化方面也推行專制,提倡法家反儒家,燒毀大量文化書籍,殺死大批儒家學者,史稱:焚書坑儒。
文物方面,秦王也努力消除前朝歷代文化,融化大批珍貴三代青銅器。平六國後,秦王又銷天下兵器,鑄金人十二,這個金人應該是青銅的。這十二個銅人,現今下落不明,可能某個時期,又被變成了兵器或是錢幣。
秦代最著名的青銅器出自兵馬俑博物館。四萬多件,全是兵器。
秦俑最出名的是俑人,但是很多人忽視了那裡的兵器。戰國末期,中國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發達,很多國家軍隊都配了鐵製兵器,唯有強大的秦軍,還在使用青銅兵器。
不是因為秦國冶不了鐵,而是因為秦國有最高超的青銅兵器冶煉技術。
在兵馬俑出土的兵器中,有一把青銅劍,兩千年後依然鋒利無比,更重要的是它尺寸超長,將近一米。著名的荊軻刺秦,就是因為放在秦始皇背部的寶劍過長,他才無法順利撥出。當他撥出之後,一下子就把荊軻放倒,然後拉出去五馬分屍。
這把秦劍結構很特別,厚薄不一,寬窄也不一,內部還有微量其它成分,因此有更高的強度和韌性,把格鬥時的外力手結構和彈性巧妙化解,秦國人把青銅的使用發揮到了極致。
在同時出土的文物中,還有數萬支青銅箭頭,不是常見的扁平結構,而是罕見的三面實體結構。箭頭的三個平面完全一致,這樣的箭頭更能穩定的飛行,提高精度。更讓人吃驚的是,這數萬個箭頭的尺寸重量,包括化學成份,也幾乎一模一樣。在電影《英雄》中,我們就能看到秦軍飛箭的威力。
同樣的文化還體現在,只留下了青銅結構的秦駑機。這些構造複雜的青銅部件,帶有最原始也最有效的瞄準系統。同時每個零件也是統一按標準製造,一件出現故障,另一件可以直接拆下對應部分互換,這可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兵器保障設計思路。
這同時也是世界上建立最早標準化的兵器生產模式,秦人共用了至少八道管理程式來監控各種兵器的生產品質。保證每個士兵都能用到最先進,最優良,而且同樣威力的作戰裝備,這與現在的兵器生產設計思路也完全一致
同樣的情況也在發現的數百件青銅戈上得到體現,同樣的尺寸,同樣的規格,同樣成分的材料。秦軍士兵讓人害怕,秦軍兵器設計與製造理念一樣讓同時代的敵人害怕。大秦帝國的軍隊與兵器更讓今天的人們肅然起敬。
如果說秦軍只會打仗那就錯了,因為這裡還出馬了兩堆青銅器碎片。考古學家把它們拼起來之後,發現是兩整套精美的銅車馬,製作工藝水平十分高超,車一架,馬四匹,人一個。這兩個珍貴的文物也被寫進了歷史教材。
我們注意!在兵馬俑發現的眾多陶馬與戰車中,人們都沒有發現馬蹬。一直到唐代以前,所有的出土文物都沒能證明,在唐代以前中國就有馬蹬出現,因為文物是解釋歷史的一個物證。所以現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春秋戰國,秦漢時代包括三國時期,很多騎馬打仗的英雄形像有重大疑問。那時主要軍事力量應該是馬拉戰車與步兵,那時打仗要排兵部陣,騎兵作用在於快速投送兵力和衝擊敵人陣形,因為沒有馬蹬,人在戰馬上根本無法發力。我們在歷史教材上就能清楚的看到,春秋時的晉文公就是把馬群蒙上虎皮,讓馬群去衝擊敵人的運輸馬隊。
劉邦與項羽
秦國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