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2 頁)
墓相對來說技術難度稍低,但工程量一點也不低。墓是先在選好風水的地方挖坑,有了坑後,按照設計好的圖紙施工。下面的建築被稱為地宮。建成之後,上面堆土如山,或是建上宮殿,如上面有宮殿,宮殿部分就稱之為寢,這就是陵寢的由來。
商與周代的帝王一般都在地下,也沒有地宮,反正時間太久,不知道建造初期是否有地表建築。那時的墓是按一定的制式挖好後就可以下葬。
地宮最出名的就是明與清代的墓葬,下有地宮上有陵寢。
春秋戰國時最有名的挖墓人是伍子胥。
伍子胥是楚國人,老爹和兄長被楚平王所殺,伍子胥則逃走。逃命的路上看到一位美女在浣紗,於是上去討口飯吃,姑娘給他東西吃,兩個人也聊了會兒天。吃飽飯,伍子胥要走,姑娘不肯。古代姑娘是不能隨便與陌生人說話得,男女授受不親,姑娘想嫁伍子胥,但他趕著逃命死活不答應,這位姑娘於是跳河自盡。伍子胥十分後悔,又因追捕,一夜之間,急白了頭。但這樣的話也就易了容,於是他順利逃到了吳國。
多年後,伍子胥成了吳國大夫,殺回楚國。走到了當時年蹭飯的地方,因找不到姑娘家地址,於是在姑娘當年跳河的地方投下千金,&ldo;千金小姐&rdo;就是這麼來的。當年他要是遇到的是西施在浣紗,估計效果就不一樣了,呵呵。
伍子胥殺回楚國後,楚平王已死,於是伍子胥下令挖開平王墓,其屍鞭之三百。於是多了個成語‐‐掘墓鞭屍。
伍子胥是為報仇挖墓,別的人可就不一樣了。比方說,很多人起兵打仗。在大業未成之前,沒有政權沒有稅收也就沒有軍餉。軍隊要吃飯,馬匹要吃草,人要穿衣,打仗還要用兵器,這些都是要用錢的。沒錢怎麼辦?最快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挖墓。
中國人大多比較文明,偷墳掘墓在哪個朝代都是死罪。誰家祖墳也不能被別人亂刨。那就挖仇人的,挖沒人管的。窮人墓沒有什麼陪葬品,就算是仇人的挖了也解決不了問題,於是王侯墓就麻了煩了,尤其是帝王陵墓,中國歷史上三百多位帝,百分之九十八的陵墓全都被挖掘。
中國古代厚葬之風盛行,皇陵中都有大量陪葬品。李白的詞: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歧,雲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黃鸝愁絕不忍聽。
這個灞陵就是漢文帝劉恆的陵墓,建成不久就被盜竊,後一千多年又有幾百批想發財的人舉著火把或是打手電筒進去清理。就算是這樣,建國之後,一次地震過後,文物專家又進陵開始搶救性發掘,又發現數百件精美文物,帝王陵墓奢華程度由此可見。
大秦帝國的青銅時代
陵墓深埋於地下或是地宮山陵之中,一般建成之後幾十年或是上百年內都是死者親屬當政為王,同時大型陵園也有專人甚至重兵把守。所以百年左右時間內,一般人不敢造次。百年之後,故國不在,於是盜墓者便風湧而至。
陵墓在地下與世隔絕,本身就非常神秘。死者生前更是想盡辦法與盜墓者計量,沙頂天,磷火頂,毒藥陷阱,強弩暗器。再加上陵墓中有死人,殭屍,詐屍,乾屍,旱骨樁,中國人最忌諱的亡魂與鬼神,讓盜墓本身就充滿變數。
盜墓就是死人與活人的較量,數不清的盜墓離奇故事出現在各種文獻資料,甚至今天的考古發掘,也同樣的驚心動魄。
春秋時期齊懿公,發達之後。把他以前不喜歡的人全部處死,已經死的,全部刨出來剁去雙腳。相對來說,春秋戰國時期的盜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