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貞觀二年之度支(第1/2 頁)
沒錯,經過商討,最後又經過李長河仔細資料研判,貞觀二年的支出至少需要三億九千萬。
比原先預計的三億五千萬還多了四千萬,比貞觀元年兩億九千萬的稅收多了整整一個億。
說實話,當李長河報出這個數字時,一向情緒穩定的房玄齡都忍不住起身,然後瞪大雙眼。
而一向火急火燎的魏徵更是針鋒相對提出自己的意見,那就是這麼幹,底層百姓能受得了?這感覺比隋末的稅收還要瘋狂。
但李長河隨後將具體情況進行一頓分析,將此預算的可行性完全展示眾大臣前,這才讓大臣們覺得,好像真的可以。
首先便是國之根本,軍費的支出。
這方面的支出與劉政會的預算支出差不多,九千萬至一點一億。
其中軍餉支出並不大,主要是衛國軍武器裝備的升級。
即火器裝備的大範圍裝備,打造炮營,製作黑火藥和爆炸物。
還有披甲刀劍,科學院和工部出品的新式優質武器裝備需要逐漸裝配,還有新式弓箭等。
這些支出是必須的,因為時代關係,這些物品的成本極其高昂,佔據了全部軍費預算的百分之六七十。
然後是訓練支出,一個強有力的軍隊,士兵素質必不可少,所以新的一年要加大衛國軍食物高品質升級,肉蛋奶要逐漸普及。
有了良好的營養攝入,那麼訓練起來會更有動力,軍人身體素質會越高,那麼便可以在戰爭中獲取更大的優勢。
然後便是戰馬養殖,這相當於現代的遠距離投放裝置,且是消耗品,投入巨大。
還有軍情署的支出等等。
在如今國防巨大壓力下,九千萬的國防預算是合理的,甚至現在衛國軍的發展還需要更多投入。
如今已經是非常剋制的投入了。
接著是農業的投入。
民以食物天,雖然現在極高產的麥子正在南陽和漢中種植,但是這兩地的農產輸出還需要時間,還需要建設。
為了防止先發優勢,以後這兩地的麥子輸出需要輸出成品,而不是原材料。
以目前麥子的優良特性,哪怕是最差的麥種,一旦流出那麼就是資敵,會快速提升敵對勢力的人口數量。
畢竟如此高產和不怎麼要求生存環境的麥種,是農業社會提升國力的絕佳利器。
所以朝廷已經決定,南陽和漢中的封關目前要持續下去,想要這兩地供養全國,那麼就需要對麥子進行加工,加工成麵粉等再進行對外輸出。
所以,這需要資金建設。
還有就是全國其他地方的水利設施建設,還有高標農田建設,預計五千萬。
然後是教育支出,隨著李世民和李長河推廣教育為本的國策理念,為了讓大唐更快速進入工業社會,經多方努力,預計從貞觀二年開始對全國教育,不論是公家還是私塾都進行統一補貼。
試行六年義務教育,即從六歲開始進行教育學習,直到十二歲。
之所以這樣做也有現實考量。
第一六歲至十二歲的孩子暫不具備勞動力,在家中幹活也施展不出太多能力,還不如趁機在學校進行學習,就算不能成為人才,也能為未來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做準備。
這樣的好處是,國家的投入也小,十二歲以後,有能力和稍微有點家庭實力的學生可以繼續上中學,甚至貧苦家庭但是能力出眾的學生可以進行學費減免和獎勵,甚至可以進行貸款上學。
中學學習時間為四年,算上小學六年,總計十年學習,也算是貫徹了十年寒窗苦讀的歷史慣性了。
為了鼓勵上完六年小學,出了規定,凡上完六年小學者,可作預備吏,減免一家一年稅收(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