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第1/5 頁)
在張海洋家中做客以後,李天昊作為回禮送給張海洋一簍玉泉露,張海洋高興極了,試喝以後感覺醇和香甜,於是分送給父親和岳父。
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張海洋,把弟弟妹妹們和村裡一幫人介紹到養殖場工作,雙嶺養殖公司為他們繳納“五險一金”,讓他們以後有了保障。
張各莊村東面與養殖場一河之隔,這條河發源於長豐縣蒼山,因為流徑曲折連綿,似仙女起舞,故名“仙女河”。
仙女河的水四季如歌,伴著和風,萬般風情。一縷清風在小河邊散步,吹醒了路邊的野草,顆顆露珠在辰光裡散發著光。仙女河披上了翡翠般的外衣,河水像一面鏡子,倒映著流雲鶴影。
小河邊的礫石有著自己獨有的形狀。有的像月牙,只是少了明月的清輝;有的像珍珠,顆顆飽滿圓潤,皎潔裡透著明媚。這條小河,遠看是那樣綠,綠得像一條翡翠色的綢帶;近看是那樣清,清得可以看見河底。
小河蜿蜒,如一條橫臥的銀蛇。路也順著河道蜿蜒,伸向了遠處。沿著那曲折的小道,兩岸青山高聳,一棟棟民宿點綴其間。
放眼望去,靜謐的河岸,民居與河水相映成輝。河水湍急激出道道水花,如紛飛的落英,水花未曾紛飛遠去,就在那咫尺外零碎,墜落,泛出道道漣漪。
這裡山巒起伏,河汊縱橫。仙俠山在霧靄中如一個羞答答的美少女。很多人慕名而來,領略她的綽約風姿與迷人色彩。在仙女洞口能聽見潺潺的流水聲,河水汩汩長流不息。水繞山脈不知來去,永不枯竭,也不會暴漲。每當夏日,便有一股股冷風寒氣從洞中竄出,坐在洞口消夏乘涼,讓人神清氣爽。山下驕陽似火,洞口卻涼風習習,快意無比。
仙女河宛如一顆綠色的翡翠,鑲嵌在蒼莽群山之中。一陣陣清爽的微風拂來,河面泛起層層的漣漪,石堤上的垂柳也婆娑起舞。細長的柳條劃過河面,把河水也染成了綠色,彷彿一河翡翠在向西南奔流。
仙女河邊,一排排農家院映入眼眸。小院旁邊,流水淙淙,天音不絕;飛瀑流溪,連綿不斷,一瀉千仞。人與小河和諧相處,田園如畫,村民聽鳥鳴而起,枕河而眠,閒適自得。
這麼美的小河,汛期卻阻斷河東西的農業生產,因為是清湖鎮和青山鎮的界河,所以至今通行的還是上個世紀修建的漫水橋。
漫水橋是建在河流上面簡易的普通橋,水位稍稍上漲,就能從橋面上漫過,在次要的公路上,跨越常水位與洪水位高差較大而且不通航的河流,同時洪水時間較短,交通允許暫時中斷的條件下,橋樑標高可按常水位設計,洪水時允許水流從橋面漫過。
漫水橋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以傳統石板架橋方式,作出的一種適應山區溪流交通的選擇。山區集雨面積廣的溪流,晴天與雨時的水位懸殊,枯水期與洪水期水況不等。低矮的漫水橋矮石柱豎流,石板平鋪,近貼水面,上方有護條,下方有斜柱保護堅固橋身,如“百腳蟲”過溪,因而有的當地村民稱為“蜈蚣橋“。一旦發大水,水可從橋面漫過,它的名稱就得之於此。
橋身藏在水流中化解了大水的部分衝擊力,避免了山洪帶來的樹木雜草淤阻的危險,而其造價比橋樑種類中其他“高個子”要便宜得多,可以時毀時建。這個漫水橋為了讓洪水順利透過,特地設計成中間低兩邊高的凹形,避免給橋樑本身造成大的破壞。
看著“仙女”身上的這條“蜈蚣”,李天昊心中不是滋味,他向方天喜諮詢,能不能在這條仙女河上建橋。
“方副縣長,個人能在村河道上建橋嗎?”李天昊問方天喜。
方天喜說:“不可以。建設河道上的橋樑需要考慮到許多因素,例如水流、水位、洪水等,如果私人隨意在河道上建橋,可能會對河道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