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第1/2 頁)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徐家坳村把農村精神文明工作擺在突出位置,立足新時代鄉村的新變化新趨勢新要求,積極做好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村規民約、積分兌換,持續深化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農村基層治理提質增效,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依託各村黨群服務中心為主體,統籌用好農家書屋、道德講堂、文化廣場等各類資源,聯建共享將新時代文明實踐體系打造成“全鎮覆蓋、出戶可及、群眾便利”的一站式充電學習平臺。結合身邊人身邊事,圍繞黨的理論、民生政策、農技知識等群眾關心百姓需要的熱點知識定期開展座談宣講,使黨的聲音融入群眾日常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引領文明新風尚。發動黨員幹部充分運用“微課堂”模式,將課堂從教室搬到田間地頭,將宣講觸角向基層延伸,進一步擴大群眾覆蓋面。
組織鄉賢寨老、黨員骨幹、優秀青年等組成志願服務隊,積極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矛盾糾紛調解等各類志願服務,透過幹部帶頭、黨員示範、群眾參與的共治模式,化群眾被動管理為主動參與。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結合網格化管理進行“點對點”精準服務,重點關注孤寡老人、特困人員、困難兒童等特殊群眾,開展醫療、教育、養老等系列暖心服務,構建常態化、制度化、規範化的志願服務工作體系,引導和鼓勵更多群眾積極參與志願服務。
由村兩委牽頭結合實際修訂村規民約,積極組織村德高望重的鄉賢寨老參與修訂工作。圍繞文明禮葬和積分管理等重點內容進行討論,讓群眾共商共議達成共識,形成簡明扼要、操作性強的流程、規定和標準,切實增強村規民約的指導性、自治性和可執行性,真正讓移風易俗看得見、摸得著、做得成,引導群眾破陳規、除陋習、傳文明。
同時,選擇村中政治素質好、責任心強、辦事公道、作風正派、在群眾中有較高的威信和影響力的人員組成村民議事會,共同參與村兩委議事評議。積極開展身邊榜樣評選活動,建立道德模範“紅黑榜”,引導群眾“見賢思齊”,教育群眾向先進學習、向“標杆”看齊,促進方召鎮基層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成立移風易俗工作專班,組織群眾積極參與文明禮葬、衛生整治、政策宣講等各類服務。對於違反相關規定、不積極配合村內工作的以差異化管理破除“平均主義”思想,以實際利益推動群眾積極參與。要把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的重要抓手,有效消弭鄉村居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差距,加強農民精神面貌,培育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持續推進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為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鑄好魂。
“書記,如何建設和實現農村生態文明?”袁志國問徐家強。
“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成為農村發展的重要方向。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不僅涉及到自然環境的保護,也關乎到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的生活質量。
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農村地區往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需要加強對水資源、土壤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應加大對農村環境治理的力度,建立健全環境監測體系,制定並執行嚴格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同時,應加強對農村居民的環境教育和宣傳,提高農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行動。
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應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提倡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發展。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支援,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和農作物良種,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和資源利用率。同時,農民應加強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業生產的科學管理水平,實現農業生產的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