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第2/2 頁)
三、發展生態產業和鄉村旅遊
生態產業包括生態農業、生態養殖、生態觀光等,可以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併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應加大對生態產業的扶持力度,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援,引導農民轉變經營方式,發展綠色、環保的產業。同時,農村地區的自然景觀和鄉村文化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可以吸引遊客進行鄉村旅遊,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在發展鄉村旅遊過程中,應注重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合理規劃旅遊線路,提供環保的旅遊設施和服務,同時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習慣,實現遊客與當地居民的良性互動。
四、推進農村資源迴圈利用
農村地區往往存在大量的生物質廢棄物、農業廢棄物等資源,可以進行有效的資源化利用。應加大對農村資源迴圈利用的支援力度,鼓勵農民參與廢棄物的分類、回收和再利用,發展農村的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產業。同時,加強農村環境建設,建立垃圾處理和汙水處理設施,實現農村廢棄物的有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五、加強農民環境保護意識和參與度
應加強對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引導農民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同時,鼓勵農民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行動,組織農民參與生態修復、植樹造林等志願活動,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
建設和實現農村生態文明是農村發展的重要任務,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發展生態產業和鄉村旅遊、推進農村資源迴圈利用、加強農民環境保護意識和參與度,是實現農村生態文明的關鍵措施。透過這些努力,我們可以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建設美麗宜居的農村社群,為鄉村振興做出貢獻。”徐家強說。
“鄉風文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袁志國又問。
“鄉風文明的主要內容包括開展婚喪嫁娶革新行動,開展鄉風民風評議行動,開展村規民約倡樹行動,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教行動,開展優良家風培育行動,開展環境衛生潔美行動,開展先進文化惠民行動,開展文明村鎮建立行動。
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傳統美德。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深入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引導農民樹立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想觀念和文明意識。繼承發揚尊老愛幼,鄰里和睦,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的鄉風民俗,破除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倡導移風易俗,崇尚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
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助力和保障,其中鄉風文明建設是農業農村發展的總要求之一。農耕文化培育和滋養了中華文明,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在鄉村這個載體上,不僅需要以社會公德等內容為主的精神文明建設,還需要堅定鄉村優良文化的信心,並加以推廣和繁榮。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三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豐富農民文化體育生活,倡導科學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發揮村規民約積極作用,普及科學知識,推進移風易俗,破除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提倡孝老愛親、勤儉節約、誠實守信,促進男女平等等,建立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建設文明鄉村。
第三十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堅持規劃引導、典型示範,有計劃地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農業文化展示區、文化產業特色村落,發展鄉村特色文化體育產業,推動鄉村地區傳統工藝振興,積極推動智慧廣電鄉村建設,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徐家強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