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第2/3 頁)
非完全無能為力&rdo;則反映了對於人與地震災害關係的新認識、新觀念。以往人們認為,在地震面前人是完全被動的、只能消極承受,幾乎失去了任何保護自己的可能和機會。研究表明:即使在地震發生、房倒屋塌的情況下,人依然有著生存空間,有著防衛和保護自己的可能。儘管這&ldo;空間&rdo;極小,&ldo;可能&rdo;極少,但的確存在著。這裡的關鍵在於人們在地震發生時及發生後能否採取及時、適當、有效的避險和自救行為。唐山地震中,在被統計的974例倖存者中,有258人採取了避險措施,其中183人取得成功,佔729%。人在地震災害面前並非完全無能為力。這是地震災害觀的一大飛躍。人的主體性、人在地震災害面前的地位提高了起來。
第三,&ldo;關鍵在於用科學知識武裝人自身&rdo;這是在犧牲了數以十萬計的生命之後得出的珍貴歷史經驗。唐山人在地震發生時有一部分人採取避險措施,並有一個不大的部分取得了成功。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擁有一定的地震科學知識,並在地震前或地震發生當時採取了合理的避險與自救行為。對唐山地震時觀察到宏觀前兆的509人的調查表明,地震時處於清醒、半清醒狀態的佔338;地震前已經得到某種程度關於地震訊息並採取避險措施的人佔75,而這部分人的文化程度與其行為有著明顯關係。據調查,具有初等、中等和高等文化的人中,採取避險行為的比例分別為616%、700%、843可以看出,這一比例是隨著人的文化程度而提高的。
行走在地獄邊沿(4)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地震災害觀是一種關於地震災害的感性和理性反映,它制約著人們對地震災害的態度。唐山人在經歷了大地震的血的洗禮後總結出來的地震災害觀,不僅來之不易,而且有著重大理論與實踐意義。首先,有助於政府制定地震災害對策。政府制定地震對策的基本依據有:對地震災害程度和規模的預測;減輕和消除地震災害的具體目標與要求;當地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達程度;再則是當地居民對地震災害的應變能力,這是直接制約與決定地震對策能否實現的人的因素。其次,有助於強化公眾抗禦地震災害的能力。明確提出地震災害觀問題,分析其內涵、構成要素、表現形式等,並進而有目的、有計劃地樹立、培養人的科學災害觀,是提高居民抗禦地震災害能力的核心。再次,推進地震科學研究的發展。與整個科學發展大趨勢一樣,地震科學也在逐步走向&ldo;大科學&rdo;。對地震災害的研究日益動員起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技術兩種力量,而這當中對人的研究又佔據著愈來愈重要的地位。將人文科學引入對地震災害的研究領域,是當今地震科學發展的一條必經之路。
大防禦戰略是時代的要求在唐山地震發生及其以後的長時間裡,對於地震防禦和減輕震災問題,人們大多隻是考慮到兩種對策:一是地震預報,一是地震救災。但當我們研究了唐山以及其他震例之後,發現問題遠沒有這樣簡單。預報也好,救災也好,都只是在地震發生前或發生後做文章,而地震發生當時,人是否也可以有所作為呢?回答是應當肯定的。美國科學史學者喬治。薩頓在《科學的生命》一書中講過這樣的話來說明人在災難面前的主體能動性:&ldo;一切災難,無論是由不可駕馭自然力量還是由不能制止的人類愚蠢行為造成的,都不過是偶然事件。這些災難是很可怕的,它們幹擾了人們的基本活動,然而沒有也不能支配人們的基本活動。&rdo;我們在《地震社會學初探》一書中對上述問題給予探討並試圖作出回答。這就是大防禦戰略的提出。
地震預報對於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早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