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喪禮(第2/2 頁)
“走了就走了吧,也別讓俺嬸子受罪了。建軍,這冬裡從哪裡幹活了?”
“哦,這不潘修德哥哥嘛,俺差點沒認出你來。幹啥活呀,在家裡瞎玩,今年冬裡沒活。”建軍說道。
“建軍哥哥還沒吃飯吧?場子裡準還有湯,我給你盛點去。”潘修禮的姐姐說道。
“小云呀,別忙活,我吃了飯來的。”建軍轉頭對潘雲說。潘修禮的姐姐叫潘雲,按照輩分應該叫潘修雲,姐姐覺得不好聽,直接去了“修”字(身份證上還是潘修雲,雖然後來改成了潘秀雲)。
“哦,這是事上,也不虛讓你了。這麼著吧,哥哥,你家去吧,靈棚的人夠了,你家裡還有孩子。”潘雲安排到。
“甭介呀,給咱娘陪靈不是應該的嘛!孩子,誰家木有孩子呀。我待在這。”建軍不肯走。
“是呀,建軍,人夠了,咱都不是外人。家去吧。”潘修德說,眾人也都跟著說“人夠了,回去吧”。
“是嘛,那樣的話我就先回去看看孩子,待會我再回來吧。”建軍說到。
“是的是的,回去吧,待會也別來了。”潘雲說到。建軍又虛讓了一會才走。
一聲鼓響,隨即嗩吶聲也吹了起來,弔喪開始了。潘修禮為首,後面跟著潘修德和本家另外幾個平輩兄弟,嘴裡哭著,拄著哭喪棒,彎著腰,緩慢的從靈棚一端走向弔喪者。弔喪者面對靈棚正對面,嘴裡哭著,鞠躬等待孝子經過。孝子到弔喪者面前,向左改變行進方向,雙手舉起哭喪棒下跪磕頭,起身往前走兩步重複動作,在靈棚的另一端進入回到初始位置。弔喪者見最後一個孝子入靈棚,面對為首孝子作揖,為首孝子跪地雙手抬哭喪棒至額頭回禮。
弔喪者不斷出現,有街坊鄰居,有孃舅親戚,潘修禮一開始哭的特別走心,動作也標準。隨著弔喪者越來越多,潘修禮慢慢的開始流於形式。靈棚裡的人也慢慢的從悲痛中緩醒過來,聊天、抬槓、逗孩子。說起抬槓,就孝子回禮這事,有的人說不用回,有的人說必須回。支援不用回的人認為喪禮制度是封建殘留,人去世了總得表示下,弔喪者來吊吊喪,孝子哭幾聲,事情就過去了。認同必須回的人說喪禮制度是文化傳承,禮尚往來,有作揖就有回禮,不能把老祖宗的東西丟了。潘修禮想遵從喪禮制度,卻從來沒有見過文字規定,制度的出處往往就是場子裡某幾個人的嘴中,且說法還不一致,到最後大家就稀裡糊塗,有個差不多的樣子,意思到了就行。
臨近出殯,供臺前大量燒紙,之後供臺從天井抬到角門,孝子摔盆,親近的親戚獻祭。一路吹吹打打,往墳的方向前進,經過村子中心位置則把紙糊的汽車、金童玉女、元寶、花圈等物什燒掉,眾人將手中的香丟進火中,圍繞火點按照一定方向轉圈,孝子孝女登上高處(一般是預放一把太師椅)喊逝者往東南。在入土現場,所有弔喪者面對逝者排成一排,孝子孝女們如在靈棚前做的一般,再來一遍。最後,禮成,逝者入土。
親戚們基本在喪禮結束時都告辭了,潘修禮回到家中,與潘修德等本家兄弟一起,給場子裡的人送茶倒水,再磕上一個頭,感謝大家的幫忙。場子裡的人吃過喝過,也不會久待,旋即告辭離開。最後,潘修德帶著潘修禮去謝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