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第2/6 頁)
智慧之光在我們的生命中綻放光芒,引領我們走向更加廣闊的智慧之境。
帛書版《道德經》第一章譯文:
“道,可以用言語表述,但那並非永恆不變的道。名,可以用來命名,但那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名。無名,是萬物的初始狀態。有名,是萬物的根源。所以,始終保持沒有慾望的心境,從而去觀察道的微妙;始終懷有慾望,從而去觀察道的表現形式。這兩者同出一源,只是名稱不同,都可稱之為玄。玄之又玄,是一切微妙的總門徑。”
這一譯文精準地傳達了原文深邃的含義。它揭示了道的難以捉摸和超越言語定義的特質,強調了我們不能僅僅依賴於語言去理解道的全部。無名與有名的闡述,展現了萬物從混沌到具體的演變過程,讓我們對世界的起源和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透過對無慾和有欲兩種狀態下對道的觀察,引導我們以不同的視角去感悟道的存在和執行。而“玄之有玄”則形象地表達了道的深奧和無盡的奧秘,讓我們明白追尋真理是一個持續不斷、層層深入的過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這一譯文猶如一座橋樑,連線著古老的智慧經典與現代的我們,使我們能夠跨越時空的鴻溝,領略先哲對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它激勵著我們在不斷思索和感悟中,努力探尋那隱藏在宇宙萬物背後的終極智慧,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和認知水平。
透過對這一譯文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帛書版《道德經》第一章的精髓,為我們的人生和精神追求提供寶貴的指引。
帛書版《道德經》第一章白話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了。名,如果可以用來命名,那就不是恆常不變的名。這表明道的本質超越了語言所能準確描述的範疇,名也具有其相對性和變化性。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這裡說的是,無名狀態是萬物的初始形態,而有名則像是萬物的母體。無名象徵著混沌未分的起源,有名則代表著萬物在發展過程中有了具體的稱謂和形態。
“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所以,總是保持沒有慾望的狀態,就能夠觀察到道的微妙之處;總是懷有慾望,就能夠看到道在具體事物中的顯現。這提示我們要以不同的心境和態度去體會道的不同面向。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無名和有名其實是一同產生的,只是名稱不同,但都可稱之為玄。那層層遞進的玄,就像是開啟一切微妙之處的關鍵之門。
這第一章白話文的闡釋,讓我們對道的抽象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也讓我們意識到在探究道的過程中,需要以開放的思維和多元的視角去感悟,從而嘗試揭開那神秘而又深奧的宇宙和人生奧秘的面紗。
我們應當以莊重和敬畏的態度,深入思索這第一章所傳達的智慧,為我們追尋更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真理奠定基礎。
帛書版《道德經》第一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遙遠的古代,天地混沌初開。
在一座寧靜的山間道觀中,一位仙風道骨的道長正端坐在蒲團之上,雙目微閉,陷入沉思。他便是這一方的修行高人,對道的追尋從未停歇。
一日,一位年輕的弟子前來請教,道長緩緩睜開雙眼,開始講述那神秘的道。“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道長的聲音彷彿穿越了時空,帶著遠古的智慧。他告訴弟子,真正的道,難以用言語完整而確切地表達,能說出來的道,並非那永恆不變的終極之道。而事物的名,也並非固定,會隨著時間和情境而變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